无码人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_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_国产成人一二三区免费看_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信用風險管理模式范文

時間:2023-11-02 15:51:54

序論:在您撰寫信用風險管理模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信用風險;資產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內部風險評級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060-04

引言

金融體系的重要作用與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機的出現、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成為全球共同的目標。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穩健經營、健康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商業銀行在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銀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對風險的研究分析與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業銀行保持穩健經營、實踐“三性”經營原則的根本。從實質上講,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以“經營”風險作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從現代管理學角度看,風險管理能力構成了商業銀行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風險管理成為商業銀行越來越重要的經營管理內容 [1]。具體地講,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得企業間競爭加劇、競爭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發的破產現象呈永久性增加趨勢,為了減少或避免資產的損失,商業銀行對風險的精確分析在今天變得尤為重要;從世界范圍看,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拓展以及商業銀行“惜貸”與“貸款集中”現象的存在,中小企業逐步放棄難以達到預期融資效果的銀行借貸融資方式,直接進入金融市場融資,“非中介化”對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帶來了很大沖擊;由于商業銀行同業競爭加劇以及來自金融市場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壓力增大,使得利差越來越小,貸款的風險―收益平衡進一步惡化,商業銀行只有向風險管理要效益這一條路可走; 抵押品價值波動性增大,加大了信貸融風險緩解技術的難度,直接影響風險緩解技術的實施績效;從國際上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中衍生產品迅速增長和顯著膨脹,衍生產品或工具在為風險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風險,控制風險變得更為艱難;技術進步直接影響和左右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內容和方法;監管的國際合作日趨廣泛、國際標準逐步形成,銀行經營管理將打上監管的烙印。因此,商業銀行現代意義上的風險管理將是全面風險管理、全過程風險管理、全員風險管理、全球風險管理與創新風險管理。

西方商業銀行在市場風險模型等理論方法上已逐步趨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場交易實踐上得到廣泛應用;但是,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等風險估價、資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資產組合管理研究還處在積極探索階段,不過“信用風險模型越來越受到重視”、“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時,技術進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開發、資產證券化進程的逐步加快,為信用風險分析與管理策略選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也使得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管理模式由傳統的發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進化到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現代方式,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將逐步形成。因此,探討、研究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將為銀行實施現代風險管理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支持;同時,研究中國銀行業在當前歷史背景下,構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戰略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

信用滲透到現代經濟的每個角落,從本質上講現代經濟就是信用經濟。隨著信用的日益發展,信用風險管理的壓力日益增大。對銀行來說,信用風險的主要是信貸資產信用風險,其風險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借款人的履約能力出現了問題;二是借款人的履約意愿出現了問題。一般情況下,貸款的償還是通過經營收入、出售資產,或者通過其他的途徑借入資金來實現。因此,借款人的履約能力主要是取決于其償債資金的獲得能力。履約意愿主要取決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僅要有償還債務的意愿,而且具備在負債期間能夠主動承擔各種義務的責任感。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須誠信,同時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并能勤奮工作。從銀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風險管理與其他風險管理一樣,都存在風險識別、風險度量、風險控制與管理策略、風險策略實施以及風險管理績效評價等重要階段內容。我們認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術、定量分析技術以及衍生產品為主要工具支持,以現代資產組合管理理論為理論基礎,形成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資產組合管理模型,實施組合信用風險管理,科學有效地度量、控制與管理信用風險。其中,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定量分析技術的研究為風險度量提供了技術工具支持;信用衍生產品的出現為信用風險轉移、分散等風險控制策略提供了創新工具支持[3] 。以發展的眼光看,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建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循序漸進[2]:數據與基礎設施建設階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數據倉庫、數據收集與遴選以及設計內部評級系統等;內部評級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開發PD和LGD模型、早期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以及完善內部評級系統等;組合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計算法定資本要求、計算經濟資本要求、實施組合管理模型、掌握組合分散與相關度概念以及建立資產組合策略;主動組合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實現風險定價以及綜合運用資產與信用衍生產品交易進行資產組合管理;優化組合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進行“市場盯價”、夏普比率管理和資產組合優化管理等。

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是以風險度量與定價的定量分析技術以及風險控制與管理的金融創新工具為主要特征的。從風險度量上看,信用風險管理主要經歷了傳統定性分析階段、傳統定量階段和現代測量信用風險的內部方法和模型階段;從信用風險控制角度看,主要經歷了各國監管當局自行規定到國際監管標準實行兩個階段,國際監管標準也從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對風險資產和最低資本限額的規定發展到《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風險資產計算與最低資本要求兩個階段;從風險控制策略看,傳統的內部處理(如風險緩解技術的采用與單一核銷機制的建立)階段逐步向現代外部(市場)處理(證券化與信用衍生工具等)轉化,逐步形成資產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為現實;從現代銀行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創新來看,信貸資產組合的期限管理實現和信用風險外部轉移的實現依賴于信用衍生產品的出現和交易市場的形成[3]。現代組合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可以用圖1描述。

其中,在資產信用風險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評級模型與動態信用評級模型,信用風險評級模型計算某種資產的當前信用風險,而動態信用風險評級模型則計算信用風險的變動情況,信用風險可以是違約率也可是評級的結果。信用風險的定價模型必須考慮兩部分內容,一是信用評級,二是超過零風險回報的差價,即市場對于一個特定信用風險的要價。同時,以信用衍生工具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用風險管理具有明顯的現代金融創新烙印。銀行信用衍生產品主要是基于信貸資產特征(現金流結構、風險程度、期限等)采用遠期合約、互換和期權這三種基本構建方法產生的進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違約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額利潤掉期產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關聯票據(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權等。在信用風險度量、信用衍生工具應用于風險控制策略的基礎上,引入現代資產管理理論是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重要內容。但是,這個過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盡量使其凸現更多的市場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確定組合的收益、標準差、方差以及調整組合的流動性成本等參數,進而確定有效組合邊界,為調整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二、中國銀行業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戰略選擇

銀行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實現的先決條件主要包括:在宏觀層面,銀行監管的發展、信用環境以及金融創新的社會經濟與法律環境改善等;在微觀層面,完善的信息系統、先進科學的定量分析技術、信用衍生工具等風險管理的金融創新手段以及資產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體制、管理和人才等諸多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比較薄弱。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商業銀行經營業務創新乏力、利率和匯率的非市場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撐等因素的存在,中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在目前表現不充分,但由于社會信用環境、政府干預、內部管理問題等,造成了明顯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導致銀行資產質量低下、資產損失嚴重。同時,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外部環境對商業銀行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機制與市場化程度的約束,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還未完全擺脫舊體制的束縛;二是嚴格的“分業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策略選擇的限制;三是金融創新乏力、風險管理金融工具的貧乏都直接制約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策略的實施;四是外部信息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支持的相對弱化等。

因此,為了實施現代信用風險管理,中國銀行業當前的戰略選擇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機制,實現信息保存的規范性、完整性、及時性、長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發展信用風險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構建包括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信用風險定價模型與信用風險組合資產管理模型在內的內部評級與現代資產組合管理技術體系;在與監管當局廣泛交流的基礎上,下大力量開展資產證券化、信用衍生產品研發等金融創新工作,為創造性地解決信用風險管理問題提品工具支持,并積極謀求建立統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場等;在日常經營管理中,逐步培養資產組合管理理念。具體地講,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統和定量分析技術。《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在最低資本規定中,考慮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并為計量風險提供了備選方案。關于信用風險的計量,新協議提出了兩種基本方法:標準法和內部評級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內部評級法中,又分為初級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級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對違約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違約損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違約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個風險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資本要求函數。新協議建議銀行根據其風險管理水平選擇采用標準法、初級內部評級法還是高級內部評級法來計量風險,作為銀行資本充足率計算的基礎。同時,新協議鼓勵商業銀行自行研制開發風險管理模型方法。內部評級法區別于基于外部評級的標準法,是《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核心,是指商業銀行在滿足監管當局規定的監管標準下(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基礎標準),利用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確定信用風險最低資本要求,反映銀行資本充足程度的銀行風險度量方法。新協議將銀行資產劃分為公司、、銀行同業、零售、項目融資和股權六個類別,風險加權資產(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類風險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與風險權數的乘積之和。《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內部評級法是依據銀行而不是外部評級機構對客戶資產質量的評級結果,計算風險因素。在初級法中,銀行只提供和使用違約概率的自我估計值,而其他風險因素則來源于監管部門的估計值;在高級法中,銀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風險要素的自我估計值。相對于以往信用風險度量方法,內部評級法更能準確計量商業銀行總體風險水平、科學估價資本充足性、有利于銀行監管機構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內部評級法的定位應該是:科學、有效地揭示銀行信用風險的整體水平;為資本充足性監管奠定了基礎;為進一步的信用風險定價(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與模型支持,是貸款定價、衍生信用產品的設計和定價的基礎性工作。因此,中國銀行應以全面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為契機,在建設完善的信息系統基礎上,研究、引進和開發適合中國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并進一步完善風險定價模型,實現資本需求計算和風險定價雙重職能。

二是深入開展以信用衍生產品為主的金融創新研究。以衍生金融為特征的現代金融創新為創造性地解決各類金融問題提供了市場化工具,豐富和發展了現代金融市場,也為相關金融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技術與實踐支持。現代信用風險模式的實現依賴于信用衍生產品,這些創新金融工具不僅可以用來改善銀行收益狀況,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資產持有期限、實現流動性,管理者可針對資產組合管理要求、監管資本安排調整資產組合。中國金融市場經過多年發展,資本市場迅猛發展,衍生證券市場也將逐步推進。在這種外部環境下,銀行必須抓住機遇,在理論研究基礎上,開發適合自身信用風險管理和市場需求的信用衍生產品和資產證券化品種,逐步改變傳統信貸資產管理模式。

三是資產組合管理理念的培養。資產組合管理的實質就是在風險收益及其相關性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資產選擇與調整,實現組合的風險分散化,降低非系統風險,獲取分散化收益。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可以通過交易監督,在授信環節強化行業、產業鏈、區域與品種的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資產證券化與貸款回收等風險控制與管理環節工作調整存量,實行資產組合管理,為進一步實現現代信用風險組合的資產優化管理奠定基礎。

結束語

在銀行業面臨激烈競爭、銀行監管逐步強化的形勢下,中國銀行業必須逐步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就是促進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構建。商業銀行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以風險度量與定價的模型化、風險控制策略中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以及經營管理中采用現代資產組合管理思想、理論方法為主要特征。而中國銀行業由于歷史原因使得構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從目前看,主要的工作任務是:在戰略層次上,確定風險戰略、風險偏好與風險回報水平;從決策層次上,優化風險管理的決策程序;從具體分析技術上,建立和完善風險評級與風險定價的技術模型體系;從實施策略的工具選擇層次上,加強信用衍生工具的創新研究;從管理方法上,逐步確立現代資產組合管理理念等。

參考文獻:

[1]Jon Danielsson.Incentives for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2.Vol.26:1407-1425.

[2]John B.Caouette.Edward I.Altman.Paul Narayanon.Manageing Credit Risk: the Nest Great Financial Chanlenge[M].John Wiley &Sons.1998.

[3]Dimitris N.Chorafas.Credit Drivatives&the Management of Risk:Including Models for Credit Risk[M].Prentice Hall,1999.

[4]Berkowitz.Jeremy.How Accurate Are Value-at-Risk Models at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e.2002.Vol.57 (3):1093-1111.

[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Credit Risk Modeling:Cu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1999.省略/press/ index.htm.

[6]Kildegaard.Arne.Banks,Systematic Risk,and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2.Vol.47 Issue 4.p345-359.

Thinking Abou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Banks’ Moder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N Ying-hui1,2

(1.China Construction Bank,Beijing 100032,China;2.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China)

第2篇

關鍵詞:信用風險;資產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內部風險評級

引言

金融體系的重要作用與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機的出現、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成為全球共同的目標。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穩健經營、健康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商業銀行在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銀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對風險的研究分析與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業銀行保持穩健經營、實踐“三性”經營原則的根本。從實質上講,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以“經營”風險作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從現代管理學角度看,風險管理能力構成了商業銀行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風險管理成為商業銀行越來越重要的經營管理內容 [1]。具體地講,就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得企業間競爭加劇、競爭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發的破產現象呈永久性增加趨勢,為了減少或避免資產的損失,商業銀行對風險的精確分析在今天變得尤為重要;從世界范圍看,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拓展以及商業銀行“惜貸”與“貸款集中”現象的存在,中小企業逐步放棄難以達到預期融資效果的銀行借貸融資方式,直接進入金融市場融資,“非中介化”對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帶來了很大沖擊;由于商業銀行同業競爭加劇以及來自金融市場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壓力增大,使得利差越來越小,貸款的風險—收益平衡進一步惡化,商業銀行只有向風險管理要效益這一條路可走; 抵押品價值波動性增大,加大了信貸融風險緩解技術的難度,直接影響風險緩解技術的實施績效;從國際上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中衍生產品迅速增長和顯著膨脹,衍生產品或工具在為風險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風險,控制風險變得更為艱難;技術進步直接影響和左右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內容和方法;監管的國際合作日趨廣泛、國際標準逐步形成,銀行經營管理將打上監管的烙印。因此,商業銀行現代意義上的風險管理將是全面風險管理、全過程風險管理、全員風險管理、全球風險管理與創新風險管理。

西方商業銀行在市場風險模型等理論方法上已逐步趨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場交易實踐上得到廣泛應用;但是,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等風險估價、資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資產組合管理研究還處在積極探索階段,不過“信用風險模型越來越受到重視”、“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時,技術進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開發、資產證券化進程的逐步加快,為信用風險分析與管理策略選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也使得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管理模式由傳統的發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進化到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現代方式,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將逐步形成。因此,探討、研究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將為銀行實施現代風險管理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支持;同時,研究中國銀行業在當前歷史背景下,構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戰略選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

信用滲透到現代經濟的每個角落,從本質上講現代經濟就是信用經濟。隨著信用的日益發展,信用風險管理的壓力日益增大。對銀行來說,信用風險的主要是信貸資產信用風險,其風險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借款人的履約能力出現了問題;二是借款人的履約意愿出現了問題。一般情況下,貸款的償還是通過經營收入、出售資產,或者通過其他的途徑借入資金來實現。因此,借款人的履約能力主要是取決于其償債資金的獲得能力。履約意愿主要取決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僅要有償還債務的意愿,而且具備在負債期間能夠主動承擔各種義務的責任感。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須誠信,同時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并能勤奮工作。從銀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風險管理與其他風險管理一樣,都存在風險識別、風險度量、風險控制與管理策略、風險策略實施以及風險管理績效評價等重要階段內容。我們認為,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術、定量分析技術以及衍生產品為主要工具支持,以現代資產組合管理理論為理論基礎,形成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資產組合管理模型,實施組合信用風險管理,科學有效地度量、控制與管理信用風險。其中,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定量分析技術的研究為風險度量提供了技術工具支持;信用衍生產品的出現為信用風險轉移、分散等風險控制策略提供了創新工具支持[3] 。以發展的眼光看,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建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循序漸進[2]:數據與基礎設施建設階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數據倉庫、數據收集與遴選以及設計內部評級系統等;內部評級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開發PD和LGD模型、早期預警與決策支持系統以及完善內部評級系統等;組合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計算法定資本要求、計算經濟資本要求、實施組合管理模型、掌握組合分散與相關度概念以及建立資產組合策略;主動組合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實現風險定價以及綜合運用資產與信用衍生產品交易進行資產組合管理;優化組合管理階段,主要工作是進行“市場盯價”、夏普比率管理和資產組合優化管理等。

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是以風險度量與定價的定量分析技術以及風險控制與管理的金融創新工具為主要特征的。從風險度量上看,信用風險管理主要經歷了傳統定性分析階段、傳統定量階段和現代測量信用風險的內部方法和模型階段;從信用風險控制角度看,主要經歷了各國監管當局自行規定到國際監管標準實行兩個階段,國際監管標準也從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對風險資產和最低資本限額的規定發展到《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風險資產計算與最低資本要求兩個階段;從風險控制策略看,傳統的內部處理(如風險緩解技術的采用與單一核銷機制的建立)階段逐步向現代外部(市場)處理(證券化與信用衍生工具等)轉化,逐步形成資產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為現實;從現代銀行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創新來看,信貸資產組合的期限管理實現和信用風險外部轉移的實現依賴于信用衍生產品的出現和交易市場的形成[3]。現代組合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可以用圖1描述。

其中,在資產信用風險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評級模型與動態信用評級模型,信用風險評級模型計算某種資產的當前信用風險,而動態信用風險評級模型則計算信用風險的變動情況,信用風險可以是違約率也可是評級的結果。信用風險的定價模型必須考慮兩部分內容,一是信用評級,二是超過零風險回報的差價,即市場對于一個特定信用風險的要價。同時,以信用衍生工具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信用風險管理具有明顯的現代金融創新烙印。銀行信用衍生產品主要是基于信貸資產特征(現金流結構、風險程度、期限等)采用遠期合約、互換和期權這三種基本構建方法產生的進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違約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額利潤掉期產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關聯票據(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權等。在信用風險度量、信用衍生工具應用于風險控制策略的基礎上,引入現代資產管理理論是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重要內容。但是,這個過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盡量使其凸現更多的市場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確定組合的收益、標準差、方差以及調整組合的流動性成本等參數,進而確定有效組合邊界,為調整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轉貼于 二、中國銀行業現代信用風險管理的戰略選擇

銀行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實現的先決條件主要包括:在宏觀層面,銀行監管的發展、信用環境以及金融創新的社會經濟與法律環境改善等;在微觀層面,完善的信息系統、先進科學的定量分析技術、信用衍生工具等風險管理的金融創新手段以及資產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體制、管理和人才等諸多歷史和現實原因,中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比較薄弱。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商業銀行經營業務創新乏力、利率和匯率的非市場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撐等因素的存在,中國商業銀行的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在目前表現不充分,但由于社會信用環境、政府干預、內部管理問題等,造成了明顯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導致銀行資產質量低下、資產損失嚴重。同時,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外部環境對商業銀行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機制與市場化程度的約束,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還未完全擺脫舊體制的束縛;二是嚴格的“分業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策略選擇的限制;三是金融創新乏力、風險管理金融工具的貧乏都直接制約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策略的實施;四是外部信息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支持的相對弱化等。

因此,為了實施現代信用風險管理,中國銀行業當前的戰略選擇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機制,實現信息保存的規范性、完整性、及時性、長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發展信用風險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構建包括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信用風險定價模型與信用風險組合資產管理模型在內的內部評級與現代資產組合管理技術體系;在與監管當局廣泛交流的基礎上,下大力量開展資產證券化、信用衍生產品研發等金融創新工作,為創造性地解決信用風險管理問題提品工具支持,并積極謀求建立統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場等;在日常經營管理中,逐步培養資產組合管理理念。具體地講,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統和定量分析技術。《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在最低資本規定中,考慮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并為計量風險提供了備選方案。關于信用風險的計量,新協議提出了兩種基本方法:標準法和內部評級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內部評級法中,又分為初級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級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對違約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違約損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違約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個風險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資本要求函數。新協議建議銀行根據其風險管理水平選擇采用標準法、初級內部評級法還是高級內部評級法來計量風險,作為銀行資本充足率計算的基礎。同時,新協議鼓勵商業銀行自行研制開發風險管理模型方法。內部評級法區別于基于外部評級的標準法,是《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核心,是指商業銀行在滿足監管當局規定的監管標準下(實施內部評級法的基礎標準),利用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確定信用風險最低資本要求,反映銀行資本充足程度的銀行風險度量方法。新協議將銀行資產劃分為公司、主權、銀行同業、零售、項目融資和股權六個類別,風險加權資產(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類風險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與風險權數的乘積之和。《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內部評級法是依據銀行而不是外部評級機構對客戶資產質量的評級結果,計算風險因素。在初級法中,銀行只提供和使用違約概率的自我估計值,而其他風險因素則來源于監管部門的估計值;在高級法中,銀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風險要素的自我估計值。相對于以往信用風險度量方法,內部評級法更能準確計量商業銀行總體風險水平、科學估價資本充足性、有利于銀行監管機構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內部評級法的定位應該是:科學、有效地揭示銀行信用風險的整體水平;為資本充足性監管奠定了基礎;為進一步的信用風險定價(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與模型支持,是貸款定價、衍生信用產品的設計和定價的基礎性工作。因此,中國銀行應以全面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為契機,在建設完善的信息系統基礎上,研究、引進和開發適合中國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并進一步完善風險定價模型,實現資本需求計算和風險定價雙重職能。

二是深入開展以信用衍生產品為主的金融創新研究。以衍生金融為特征的現代金融創新為創造性地解決各類金融問題提供了市場化工具,豐富和發展了現代金融市場,也為相關金融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技術與實踐支持。現代信用風險模式的實現依賴于信用衍生產品,這些創新金融工具不僅可以用來改善銀行收益狀況,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變資產持有期限、實現流動性,管理者可針對資產組合管理要求、監管資本安排調整資產組合。中國金融市場經過多年發展,資本市場迅猛發展,衍生證券市場也將逐步推進。在這種外部環境下,銀行必須抓住機遇,在理論研究基礎上,開發適合自身信用風險管理和市場需求的信用衍生產品和資產證券化品種,逐步改變傳統信貸資產管理模式。

三是資產組合管理理念的培養。資產組合管理的實質就是在風險收益及其相關性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資產選擇與調整,實現組合的風險分散化,降低非系統風險,獲取分散化收益。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可以通過交易監督,在授信環節強化行業、產業鏈、區域與品種的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資產證券化與貸款回收等風險控制與管理環節工作調整存量,實行資產組合管理,為進一步實現現代信用風險組合的資產優化管理奠定基礎。

第3篇

一、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影響

由于貸款利率的全面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自主,但由于多年來的管制,其貸款定價能力較差,容易盲目定價,增大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貸款利率市場化將會使商業銀行存貸利差收窄,銀行利潤下降,不得不拓展新領域,增加商業銀行的投資風險。貸款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間以及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加劇,商業銀行產生逆向選擇行為,增加道德風險。

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改進

1.模型選擇

本文運用RAROC模型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進行實證研究。RAROC模型是將未來可預計的風險損失量化為當期成本,對當期收益進行調整,衡量經過風險調整后的收益大小。模型明確了風險控制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重大影響,強調以經過風險調整的收益來判斷經營管理效率,已成為當今銀行業用于績效評價、資本配置和貸款風險定價的核心技術手段。[1]其計算公式如下:

RAROC=(凈收益-預期損失)/經濟資本

=(凈收益-風險敞口*不良資產率*違約損失率)/經濟資本

當RAROC值越大,說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越低,收益率越高;反之亦然。

(1)凈收益的測量。選取指標為凈利潤,根據年報中財務報表所列的收入、成本及利潤進行計算。

(2)預期損失的測量。由于信用風險主要為信貸風險,本文研究數據均用信貸風險數據為指標。風險敞口指標為信貸風險敞口,不良資產率指標為不良貸款率,違約損失率為貸款違約處置不良資產后的損失比率。

(3)經濟資本的測量。經濟資本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內,商業銀行用于抵御非預期損失的資本,本文選取指標為信用風險加權金額。

2.數據處理

本文選取已上市的商業銀行作為樣本進行研究,數據來源于商業銀行各年年報。由于部分銀行數據搜集不全,則將其從樣本中剔除。將數據進行處理,計算RAROC值,數據依次從2010-2013年,結果如下:

農業銀行:0.215969,0.191375,0.135156,0.124066;

工商銀行:0.275836,0.285988,0.251593,0.231782;

中國銀行:0.143051,0.162317,0.145473,0.124659;

民生銀行:0.128504,0.105838,0.095464,0.088001;

南京銀行:0.036363,0.050407,0.039774,0.040522;

寧波銀行:0.142506,0.15695,0.144817,0.1337;

光大銀行:0.077787,0.073622,0.070422,0.063838;

上海銀行:0.147901,0.139808,0.123703,0.103723

3.結果分析

(1)不良貸款增加,貸款質量下降。通過對以上八家商業銀行2010年―2013年數據分析,發現除農業銀行和上海銀行外,其它銀行在2013年前不良貸款率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卻在2013年上升。如中國銀行2010-2013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7%、1.17%、1.13%、1.16%,工商銀行2010-2013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08%、0.94%、0.85%、0.94%。這說明2013年貸款利率市場化的完全放開對商業銀行貸款質量有所影響,使得不良貸款普遍增加,貸款質量下降。

(2)信貸風險加大。從以上RAROC數值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民生銀行和上海銀行的RAROC數值逐年上升,其余六家RAROC數值在逐年上升的基礎上,在2013年有所下降或者上升減緩。這說明2013年貸款利率市場化的完全放開使得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有所增加,導致商業銀行經營效率降低。

4.改進建議

本文基于RAROC模型,選取已上市的部分商業銀行作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結果分析,在近年來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2013年7月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市場化的完全放開,在一定程度上使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增加,貸款質量下降。因此,面對金融市場改革,商業銀行應對現有信用風險管理模式進行改進,以確保其穩定發展。

第4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風險定價系統

作者簡介:王玉芝(1964-),女,河南平頂山人,經濟師。

中圖分類號:F830.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8)0203-0047-03

一、西方商業銀行的矩陣式風險管理組織結構

西方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一般由信用風險管理決策機構、信用管理專業部門、相關業務部門組成。

(一)董事會

防范、控制和處理銀行所面臨的所有風險是董事會的一項重要職能。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大銀行的董事會已紛紛將風險管理納入發展戰略計劃,并將風險管理在整個管理體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銀行發展的戰略高度。

(二)風險管理委員會

風險管理委員會隸屬于董事會,由銀行內部和外部的經濟金融專家組成,其中包括兩名以上的銀行決策層成員。風險管理委員會獨立于日常業務管理,而且要有充分的制度保障確保其管理活動免受來自業務部門管理層的干擾。風險管理委員會一般負責制定并適時修改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以指導銀行的各項業務活動和所有員工的行為。作為全行系統風險的管理者和責任承擔者,風險管理委員會必須對那些能夠量化的風險頒布量化風險標準(比如限額、風險資本衡量方法等),對內部評估不易量化的風險,建立相應的操作規程。

(三)風險管理職能部門

風險管理職能部門隸屬于風險管理委員會,根據風險管理委員會確定的風險管理概率,集中管理全行信用風險和交易性市場風險,統一指導全行的操作風險管理工作;對各類業務的規章制度進行歸口管理,對各類業務的風險管理進行監督和評價;負責客戶風險評級體系、市場風險管理模型以及操作風險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負責風險管理委員會的秘書工作。

(四)稽核委員會

稽核委員會通過內部稽核人員來保證已獲批準的風險管理政策和規章得到執行。內部稽核人員應當定期稽核、測試風險管理程序和內部控制,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向稽核委員會報告。同時,稽核委員會向董事會和執行委員會報告,以便執行委員會及時采取措施對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為了確保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有效性,內部稽核人員一般在金融產品和金融工程的創新時就開始介入。外部稽核人員主要是定期復查風險管理職能部門的完整性、獨立性,評價風險政策和程序的合規情況,并及時向稽核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報告。

(五)風險經理

風險經理是風險管理與控制的一線人員,在風險管理職能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發揮紐帶作用。其職責是確保業務部門貫徹風險管理政策,并向風險管理職能部門提供日常報告,使風險管理職能部門與各個業務部門之間保持聯系。盡管風險經理負責本業務部門的風險管理與控制,但部門最終的風險責任由部門主管承擔,并在維護銀行風險管理政策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特點

與外資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有如下特點:

(一)風險管理流程不全,風險辨別能力偏弱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貸前客戶風險評級方面與國際大型銀行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對具有不同風險特性的企業未設計特定的評級指標體系,評級指標預警功能不強,導致了較大誤差。盡職調查、貸后檢查和報告路線等流程多被忽視。

(二)組織機構設置不科學,運作效率偏低

各部門職責邊界不清,有些風險點未納入管理部門的職責范圍,有些風險則多個部門共管,造成了決策效率低下。風險管理部門獨立性不強,容易受到業務部門的壓力,不能獨立發表意見。

(三)貸款操作集中于抵押貸款

外資商業銀行抵押貸款在所有的貸款中占比很低,而且風險管理水平越高的銀行,其抵押、擔保貸款比例越小。只要能精確、科學地把握客戶的償債能力和相應風險,然后根據其償債能力確定貸款額度,就可防范風險。抵押貸款操作流程復雜且成本較高,只有對客戶風險缺乏認識的銀行才倚重這一方式。

(四)風險管理水平和方式不能有效支持貸款定價

目前,多數中資銀行的貸款價格大多根據與客戶關系而定,沒有實現風險定價。同時,相對于承受的風險而言,定價較低。

(五)風險管理上的粗放模式導致信貸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大打折扣

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所花費的成本和資產組合的潛在損失相比不一致。由于缺乏支持搜索和精確定位風險的風險管理模式和技術平臺,因而不能根據風險源來確定風險管理的重心,在信貸管理上以面代點,成本高。并且,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新增不良率時有反彈。

三、如何借鑒西方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管理模式

(一)在內控制度的建設中應充分體現風險管理的要求

1.在授權批準控制中突出對外簽約和使用資金兩大環節。對外簽約是各項業務活動的重要基礎,對外簽約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該項業務的風險程度,而資金付出事項中有很大一部分,如預付定金、預付貸款、交納信用證開立保證金等業務本身就存在著風險,因此,必須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原則。其中,風險較大的簽約或付款必須經過銀行的經營管理決策層批準。

2.在職務分離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門的制約作用。目前,許多銀行存在著某項業務處理的全過程由某一些業務人包辦的現象,這就使本來屬于銀行財富的客戶和訂單大量被個人所擁有,一旦這些業務人員惡性跳槽,不僅可能使銀行的訂單和客戶流失,而且會嚴重影響由其經辦但尚未了結交易的正常進行,從而給銀行帶來巨大的信用風險。針對這一情況,銀行應高度重視發揮信用管理部門在職務分離控制中的制約作用。其要點包括:業務部門或人員所涉及的客戶應由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未經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的審查確認,業務部門不得對外簽約。

3.在業務程序控制中強化信用風險控制環節。業務處理程序因企業而異,但從信用風險管理的角度看,以下幾個環節應作為業務處理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加以規定:信用管理部門對客戶資信情況及與客戶相關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交易的信用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評估;財會部門對交易事項的成本進行核算;信用管理部門對企業擬與客戶簽訂的合同進行審查確認;高風險的交易事項、重大風險事項的處理方案應經過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決策機構審查批準;信用證項下的交易,應由業務、財務、信用管理部門對國外來證加以審查;由信用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對應收賬款情況進行跟蹤、監控;信用管理部門對應收賬款采用恰當的方式追討。

4.在管理制度控制中充實信用風險管理制度。應在機構管理制度體系中充實與信用風險管理相關的內容,包括:客戶資信調查分析制度;客戶信用檔案管理制度;風險交易決策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信用貸款方式管理制度;限額管理制度;不良貸款管理制度等等。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風險評級和風險定價系統的步伐

1.建立和完善客戶價值指標(Customer Value Index) 。客戶價值指標用來測定每一個客戶的資本使用回報率,在業務層面和風險管理層面管理客戶的價值貢獻。具體而言,客戶價值指標由客戶對銀行利潤貢獻和相應的資本金占有成本兩部分組成。客戶賬戶貢獻要全面衡量賬戶收入和費用,其中賬戶收入由流動性準備收入(貸款承諾收入)、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等構成;費用主要是資金成本、法定準備金成本、損失準備和賬戶管理費用。

2.提升風險度量技術的精確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過客戶違約風險和風險敞口(貸款余額和授信額度)來評定貸款的質量。以此來了解每個客戶風險評級的平均余額、客戶風險評級的變化、審批額度的實際使用情況等指標。

(三)加大內部對信用風險責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設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風險的防范責任機構。應明確規定信用管理決策人員、信用管理專職人員、營銷人員、財會人員等相關的信用風險責任人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經濟手段來促使這些人員認真履行職責。

2.合理確定對業務部門或業務人員的考核指標,如逾期貸款控制比例等。

3.在債項管理中引進利率杠桿。在考核業務部門或人員的經濟指標時,對規定的信用期限內的貸款占用,可不計息或實行優惠利率;逾期時間越長,利率越高。

4.試行內部信用風險準備金制度。對信用風險承擔者收入中超過機構人均平均收入(亦可另行確定一個適當的基數)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進的辦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準備金,其所有權不變。在銀行規定的一定期限內(如3 年或5 年),如發生屬于個人責任造成的壞賬凈損失,則以風險準備金抵補;如未發生損失,期滿后,將風險準備金退還個人,并按銀行同期同檔次居民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四)健全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

通過借鑒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的先進經驗,我國商業銀行宜采用從商業銀行董事會和高層風險管理部門到風險管理職能部門或由上而下的風險管理程序。另外,還要健全和完善由審計委員會、執行管理委員會、風險監視委員會、風險政策小組、業務單位、公司風險管理委員會及公司各種管制委員會等組成的集中化風險管理組織結構,從宏觀、微觀兩方面較好地把握與管理銀行風險。

參考文獻:

[1] 任兆璋.金融風險防范與控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 李志輝.現代信用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第5篇

【關鍵詞】信用風險;KMV模型;經營管理模式

1.引言

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給世界的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讓人們漸漸從中思考得出教訓,那就是高速發展的金融創新是把雙刃劍,人們從中嘗到甜頭的同時也在面臨著風險,那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就是后金融危機的人們應該關心的。

2.文獻綜述

2.1 國外研究現狀

1972年布萊克(Black)和斯科爾斯(Scholes)關于期權定價理論的研究為KMV模型的建立創造了理論基礎。默頓提出了將期權定價理論運用于風險貸款和證券估價的思想,這就提供了一種可以用于衡量公司違約風險的實用高效的分析方法。隨著默頓理論向各個方面的擴展,開始有學者嘗試在信用風險度量領域應用默頓的結構化模型,KMV模型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2000年,Seane.Keenan,RogerM.stein和Jorge R.Sobehart首次公布了一套技術方法,用以驗證KMV模型有效性,證明了KMV模型是具有最高的風險預測準確性的方法。2002年,Matthew Kurbat和Irina Korablev對KMV模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他們使用水平確認和校準方法進行驗證,證實KMV模型的預測結果EDF值是呈偏態分布的,而樣本規模情況,樣本公司資產相關性的大小和自身的偏態分布對EDF的預測結果有很大影響。2007年,Dwyer和woo運用KMV模型對210家公開交易的房地產信托和抵押貸款機構進行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機構在未來的違約概率超過了10%,由此表明KMV模型能夠有效甄別出有問題的次級貸款機構。國外學術界的研究結果顯示KMV模型是有效的信用風險量化技術

2.2 國內研究現狀

2003年,薛峰、關偉和喬卓將KMV與標普公司對安然的信用評級相比較,指出可以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的情況建立起KMV信用風險計量模型和歷史違約數據庫。2004年楊星、張義強以KMV模型為基礎,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的信用情況。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波動與其預期違約率EDF顯著負相關,并且EDF值與其信用水平實際變化相吻合,能夠為公司未來的信用前景提供預警信號。2005年,鄭茂將樣本進行分類,探討了KMV模型的有效性,結果表明對于業績好的公司,EDF值雖然偏低,但能夠正確反映出其信用狀況。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機制不夠完善,企業的資產價值被假設圍繞企業資產的預期值呈正態分布,導致上市公司的股權市值和公司資產市值在計算中存在著高估的情況。2008年,謝邦昌運用KMV模型20家深交所上市公司的信用風險水平進行度量。結果表明KMV模型可以較為有效地甄別出不同行業的信用風險,可以在我國上市公司信用風險度量中做出有效的評估分析。

我國學者對KMV模型的另一類研究思路是對KMV模型進行修正改進,使用國內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來檢驗模型在我國是否具備適用性。2005年以來,國內對于KMV模型的研究重心大多集中在對模型的修正上,這種修正主要圍繞在預期公司資產價值、違約點的設定和公司股權波動率三個參數上面,通過設定不同的參數獲得不同的預測效果。李任和朱衛兵在2009年指出應該在行業上加以區分,根據不同行業具有差異化的參數設置,建立起符合該行業特征的行業KMV模型。2010年,唐振鵬在基于EGARCH一M波動模型的基礎上,計算了所選擇的上市公司三年間每半年的EDF,基于EGARCH一M波動模型的KMV模型所得的結果,能夠更為有效地進行信用風險的識別。

3.上市公司信用風險成因及其影響

公司的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由于各種原因未能按時、足額地償還債務而發生違約,從而導致債權人經濟受到損失的風險。信用風險的產生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公司受到經濟運行的周期性影響。當經濟處于上升時期,企業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違約的可能性較低,風險比較小。當經濟處于衰退時期,公司受大環境的影響導致經營情況惡化,信用狀況較差,風險較大。

另一方面,受到公司自身經營狀況及特殊事件的影響。當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出現問題,或者發生影響企業盈利的特殊事件時,都會使企業面臨債務危機從而導致違約。

信用風險造成了銀行產生大量的呆賬、壞賬,容易引起銀行的周轉不靈,使銀行蒙受損失,更有甚者,造成銀行的破產。

4.實證分析

4.1 KMV模型的說明

KMV模型是由KMV公司開發出來的計算預期違約率的方法,模型以經典的默頓結構化模型為理論依托,融合了Black--Scholes的標準歐式期權定價方法和企業的財務報表信息來進行計算。KMV公司利用長期歷史違約數據庫,建立了企業違約距離和經驗違約率EDF之間的函數關系,被廣泛應用于對能夠得到市場價格信息的上市公司進行評級。

4.2 樣本的選取

考慮到我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選42家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其中21家為ST類公司,21家為非ST類公司。

4.3 參數設定

(l)假設債務到期期限T=l,計算一年期的違約距離和違約概率。無風險利率采用人民銀行2009年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r=2.25%.

(2)根據KMV模型的設定,我們將違約點定位為:DP二短期負債+l/2長期負債。

4.6 實證檢驗結果及結論

在理論上,違約距離應該是度量公司違約可能性較好的指標。違約距離值越大,公司違約的可能性越低,信用狀況越好,反之,公司的信用風險越大。大部分ST類公司的違約距離比較小,而非ST類公司的違約距離比較大,計算其平均違約距離,ST類公司為9.52,非ST類公司為10.20,二者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由于違約距離越小,公司產生信用風險的可能性越高,實際上,ST類公司由于業績下滑,有可能出現拖欠賬款、資不抵債等情況而產生信用風險。因此,根據實證結果得出的違約距離能夠提示出ST類公司的信用能力較低,存在較大的信用風險,這個結果與公司的實際情況是相符的。

5.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政策建議

擁有一套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對商業銀行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至關重要,但僅依靠信用風險管理模型是不可能完全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信用風險的。商業銀行本身在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會制約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方面的管理。因此商業銀行自身還需要在培育信用風險文化、完善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以及健全商業銀行的內控制度等方面做出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1)在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中,信用文化處于核心的地位,是信用風險管理的基礎。培育信用風險管理文化,就是倡導和強化信用風險意識,樹立涉及到各部門、各項業務的全方位的風險管理理念,從而拓展信用風險管理文化。只有全體人員樹立信用風險文化意識,以風險管理為最高準則,商業銀行才能真正實現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2)完善的內部評級體系是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實施有效管理的基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雖然普遍實行了貸款五級分類法,初步建立了內部評級體系。但與國際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在評級方法、評級結果的檢驗以及評級工作的組織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有必要對內部評級體系進行完善,實現與國際銀行的接軌。

(3)內部控制是銀行風險控制和量化管理的基礎。一個規范有效的信用風險內部控制體系應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以及監督管理五個相互關聯的因素。而我國商業銀行在這五個方面都不是很完善,需要建立一個全面性、可操作性、權威性和監督獨立性的內部控制機制。

參考文獻

[1]KMV.KMV and CreditMetrics.San Francisco,KMV Corporation,1977.

[2]Merton R.C.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Journal of Finance,1974.

[3]安東尼.桑得斯著.劉宇飛譯.信用風險度量——風險估值的新方法與其他范式[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4]于研.信用風險的測定與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張亦春,鄭振龍.金融市場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楊星,張義強.中國上市公司信用風險管理實證研究——EDF模型在信用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軟科學,2004(1).

[7]都紅雯,楊威.我國對KMV模型實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04(l).

第6篇

【關鍵詞】信用風險 金融融資系統 供應鏈融資 管理研究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也在日益的發展,并且成為了市場上的主導,但是中小企業的實力目前狀況來說還比較弱,信用體系還沒有建立,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商業銀行提出了供應鏈這一創新的新型融資服務,這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上升了一個很大的空間,將單一的中小企業變為整體企業的授信體。本文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來說明供應鏈融資對金融融資的作用與風險,叢而改善信用風險在金融融資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研究的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目前中小企業已經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創造了75%的城鎮就業率,從而成為區域發展的主力軍,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中小企業所獲得的融資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相比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據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對2000多家中小企業問卷調查,發現53.8%的企業選擇資金投資不足成為企業最不利的問題所在[1]。融資困難制約著中小企業的發展。

目前,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主要從供求關系來進行研究,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供求關系不對稱從而造成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大銀行對企業來說有很多的選擇,但是相對于中小企業范圍就更廣。中小金融機構又因自身的劣勢從而難以滿足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2]。第二方面主要從信用擔保、資信評估來進行研究,信用擔保提高了中小企業邊際信用度,增強了中小企業融資討價還價的資本,減少了企業間的地位差距。但是目前我國的信用擔保機構市場信用還不算完善。信用擔保對企業的幫助比較小。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金融融資系統將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第三方面主要從信用體系上來分析,我國當前的信用體系還不夠完善,信用意識太過于薄弱,從而引起中小企業受到金融融資的排擠,中小企業要受到金融融資系統的支持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這樣引起的后果就是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難以得到解決。本文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研究信用風險在金融融資系統中的管理中的問題,結合上述的問題,使供應鏈金融為中國小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從而使中小企業受到限制,緩解銀行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有利于降低銀行的交易成本,這樣就會刺激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有效的緩解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局勢,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目前為止國內對于這方面的問題還做得不全面。

二、供應鏈融資的定義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來理解供應鏈融資是指銀行通過審查整條供應鏈,基于對供應鏈的管理和核心企業的信用實力的掌握,對核心企業和上下游多企業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由于供應鏈中除了核心企業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業,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供應鏈融資是面向中小企業的服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所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為了求得發展,外資提供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這樣促進了企業之間的互相合作關系,從而供應鏈融資的作用由自身發展改變為連接作用,進行組織之間的合作。供應融資解決了上下游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而且通過打通上下游資金瓶頸,還可降低供應鏈金融的資金成本,提高核心企業及配套企業的競爭力[2]。

三、供應鏈在信用上的風險

信用風險是在企業中達成默契中所形成的,而契約關系是引起風險性的前提,信用風險在金融融資系統中普遍存在,供應鏈金融融資系統是在供應鏈中建立的,所以信用的要求是屬于雙方的,但是如果一方發生信用風險就會造成整個供應商的影響。主要分為主觀信用風險,中小企業推遲還款或者拒絕還款,從而達到騙取貸款和其他利益的風險。由于企業不良的誠信造成名譽的損壞,道德的淪喪。還有就是客觀性的風險,如政治動蕩、自然災害、企業內部原因造成經營不合理化,而沒正常履行承諾的風險,主要分為自然風險、社會風險、政策風險和市場上的風險[3]。

四、信用風險在金融融資系統供應鏈中的管理

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對象是由中小企業組成的供應鏈整體,將這些整體進行統一管理,供應鏈融資企業的參與者十分多、信貸擔保樣式多元化、資金流動難以掌控、所以說供應鏈面臨的風險比較復雜化,控制風險也比較難,每個企業都有可能面臨著信用風險,這就需要一個供應鏈對整體的管理模式,從而減少風險性。

(一)對企業擔保物權的管理

擔保物權是企業在向銀行申請獲得供應鏈金融服務和融資系統,從而獲得銀行的貸款,但是要向銀行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的擔保物,如房子、車子等。這樣擔保物與融資系統建立了橋梁作用,企業會通過擔保物來通過銀行的授信。從中獲得貸款,對于銀行來說無疑是減少風險的一大保障,如果企業發生信用風險,銀行可以通過擔保物權的變現而彌補因為企業違約所造成的經濟損失[4]。由于現在供應鏈的多樣化,從而使得銀行對擔保物的安全性和變化性難以做出精確的判斷,為了使信用風險在金融融資管理中更完善,銀行一定要做到對于企業的擔保物管理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確保擔保物的知識產權的清晰、經濟價值穩定可靠、變現靈活。從而確保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風險擔保。這為維持金融系統中供應鏈的管理提供了可靠性的保障。

(二)對供應鏈企業核心的管理

核心企業是供應鏈運行的主要動力,銀行對中小企業開展授信時必須要對核心企業進行綜合性的調查,核心企業的信用度對于供應鏈金融系統的管理有直接性的關系,也是致命的關鍵性因素。如果在供應過程中其他企業違約,就會導致供應鏈的影響,銀行這時可以利用核心企業來維持生產經營,這樣就不會造成整個供應鏈的失敗。但是一旦供應鏈與核心企業出現違約風險,將會對整個供應商產生影響,會導致銀行和中心企業的金融關系破裂還會產生對供應鏈的所有企業的授信與信貸產生威脅。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要求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對核心企業的風險管理。對該企業經營績效、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做出細致的考察。其次要供應鏈中上下游的企業迅速的做出控制與分析評估能力。做到對供應商的細致掌握,確保企業信譽合格,防止對核心企業和供應鏈的過高授信,最后要對核心企業與銀行的合作進行維護與考察,使企業與銀行共同的管理供應鏈中金融系統的風險和控制。

(三)對供應鏈參與企業的管理

雖然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是中小企業對于供應鏈也是整體的組成部分,重要的核心企業雖然起到關鍵作用,但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中小企業的連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企業離不開其他中小企業的經營業務對接,只有這樣才可實現供應鏈的運轉。將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進行一個整體式管理,大企業幫助小企業,小企業輔助大企業在銀行的連接作用,銀行起到帶動運行的作用,中心企業起到聚集資產作用,而中小企業就是眾多資產的組成部分,所以三者是互相連接的。核心企業信用風險會對供應鏈金融產生致命的關鍵,其他參與企業對供應鏈的金融企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核心企業違約那么供應鏈就無法進行,從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經營。

五、總結

對于信用風險在金融融資系統中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合理的管理可以使中小企業得到新的發展,減小了中小企業與銀行的差距,做好對應連其他參與企業的風險管理是預防和避免供應鏈金融系統信用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好供應鏈對金融企業的經營,經營績效的考核,確保企業組成信譽的高效性。科學合理的做好對企業的信譽評估作用,共同構建供應鏈中的信譽度,從而更好地為供應鏈的正常運行做好保障。對企業參與擔保物的經濟進行嚴格的評估,從而確保銀行在提供信貸服務的同時保證經濟價值的穩定性,從而避免銀行因信譽所造成的損失,從而提高商業服務的能力。信用風險在金融融資系統的有效管理中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提高商業銀行的收益,從而為物流企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實惠,最終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提供了幫助。

參考文獻

[1]黃賢超.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再思考——基于中美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比較研究[J].經濟師,2013(01).

[2]畢曉韻,彭芳春.金融危機下供應鏈金融融資問題與機制創新[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0(03).

第7篇

關 鍵 詞: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系統性風險;宏觀審慎監管

中圖分類號: F8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5-0011-07

引言

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已成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極端事件風險管理、資本規劃、業務發展戰略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1] 。然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大型金融機構遭受重創,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并沒有使金融行業很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巴塞爾委員會認為,此前進行的壓力測試, 宏觀壓力情景假設要比現實宏觀經濟衰退程度更弱、持續時間更短,而且忽視了經濟體系間的相互影響及反饋效應。由此,如何將系統性風險與金融監管、銀行壓力測試有效結合起來成為新課題。近年來,宏觀審慎金融監管體系逐步形成,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在全球得到較快推廣,用以評價系統性風險可能對銀行業造成的影響,有利于監管部門提早制定應對措施,提高銀行業經營穩健性。然而,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發展較晚,相關建模技術方法仍處于探索和研究當中, 全球范圍內尚沒有形成統一規范或者最佳實踐,世界主要經濟組織、各國央行以及全球主要金融機構都在不斷完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技術方法。 本文力圖通過對全球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技術方法及實踐的分析,為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有效評估系統性風險影響提供借鑒。

一、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流程及實踐分析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主要包括環境分析與制定壓力測試目標、設定壓力情景、構建壓力測試模型、重新評估壓力情景、壓力測試結果分析和報告等5個步驟。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需要根據銀行經營環境以及業務結構確定壓力測試目標,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銀行根據已設定的壓力測試目標制定壓力測試情景; 壓力測試建模部分包括宏觀經濟模型構建和信用風險模型構建,壓力測試建模非常關鍵,直接關系到壓力測試評估有效性;根據壓力測試情景以及模型進行壓力測試和評估; 銀行需要深入分析壓力測試結果, 并向監管部門、 經營管理層匯報,以制定相關應對措施 [2] 。 從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實施方式看,可以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形式。自上而下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主要是由監管部門利用銀行業整體數據實施的壓力測試。該模式能夠對壓力測試實施統一的前提假設和建模技術,保持了統一性,有利于行業間或國家間的相互比較,而且實施起來簡便、節省資源,但是該模式忽略了金融機構間的差異性,無法判斷各金融機構壓力情景下的表現 [3] 。該模式適用于金融機構微觀數據不足的情況。自下而上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是由各金融機構自行開展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然后將壓力測試結果上報匯總至監管部門。該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充分體現各金融機構的差異性,更真實地反映金融行業存在的脆弱性;能夠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內部良好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取得更好的壓力測試效果,有利于金融機構為極端事件做好充分準備。然而,該模式由金融機構自行設計壓力測試情景及建模,導致壓力測試的可比性較差,透明性降低,而且該模式實施起來也較為繁瑣,需要金融機構的密切配合 [3]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實施方法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驗證、相互補充的。在條件允許下,部分國家監管部門會同時進行兩種模式的壓力測試,以提高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質量和可信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世紀90年代末已開展了基于系統性風險視角的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目前已成為金融部門評估項目(FSAP)、全球金融穩定性評估報告(GFSRs)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評價各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4] 。2009年,美國針對大型控股銀行公司進行了前瞻性評估,確定銀行面臨宏觀經濟壓力下的資本充足性。2010年、2011年, 歐盟也針對成員國的主要銀行進行了宏觀壓力測試,評價銀行體系在歐債危機背景下受宏觀經濟沖擊的脆弱性和資本充足性。2010年, 我國針對房地產市場泡沫可能引發的信用風險,亦開展了相關壓力測試,主要評價房價下降可能對銀行信貸質量的影響。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在全球主要國家得到應用和廣泛開展,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方法得到不斷完善和創新,并獲得較多的研究和實踐成果,進而支持宏觀審慎監管理念的落實。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理念和相關應用已取得較多成果,然而作為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的核心部分——壓力測試建模還存在很多不成熟、 不完善的地方,這也是各國監管部門加強研究和推進的重要方面。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包括宏觀經濟建模和信用風險建模兩個部分。宏觀經濟建模方面,監管部門需要事先將制定的壓力情景轉變為具體的宏觀經濟指標波動,即首先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宏觀經濟走勢,即基準情景,然后在基準情景基礎上根據壓力測試情景需求對宏觀經濟施加壓力,得到壓力狀態下的相關宏觀經濟指標,這部分建模技術相對成熟。信用風險建模方面,信用風險建模主要解決宏觀經濟壓力情景向微觀金融機構傳導的機制問題,即將金融機構信用風險因子與宏觀經濟指標建立起關聯關系, 這部分建模技術方法發展相對不是很成熟。 下文將一一介紹宏觀經濟建模和信用風險建模技術方法和實證研究成果。

二、宏觀經濟情景建模技術方法分析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首先需要解決宏觀經濟情景建模問題,其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結構性計量模型、向量自相關回歸模型(VAR)以及統計方法 [5] 。從實踐看,很多監管部門主要使用已有的經濟預測模型構建宏觀壓力情景,在部分情況下, 現有宏觀經濟模型無法包括所有壓力測試情景指標,這就需要擴展已有模型。

(一)結構性計量模型

結構性計量模型是比較理想的宏觀經濟壓力情景模型,結構性模型是根據經濟理論和現實經濟關系,建立起宏觀經濟主要變量和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構性計量模型能夠囊括實體經濟部門、 政府部門以及金融部門, 進而能夠進行政策分析,有利于提升宏觀經濟模型的完整性和現實性。同時,結構性計量模型所得到的經濟指標預測結果具有內在一致性。結構性模型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簡稱DSGE),DSGE模型通常假定家庭或企業部門存在一個代表性個體、 理性預期和無摩擦的完全競爭市場,隨著研究的深入,模型假設逐步放松,逐步引入交易成本、粘性價格、壟斷競爭、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預期、勞動力市場摩擦、金融市場摩擦等假設,模型更加貼近現實經濟運行狀態。但是,結構性計量模型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主要是涉及眾多方程式,模型本身求解難度較大;由于多數用于分析貨幣政策的結構性宏觀經濟模型都是線性模型,該類模型可能無法捕捉壓力情景下各經濟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而且也很難給出特定宏觀壓力情景出現的概率 [5-6] 。

一個簡單的結構化計量模型可以表示為生產部門、居民部門以及政府部門的三部門方程組,即:

其中,(1)-(6)式分別為生產函數、技術增長、資本累積、資源約束、效用函數、居民部門支出約束、政府支出約束。Y為產出量,K為資本,N為勞動力投入,?啄為折舊率,I為投資,C為消費,G為政府消費,?準t 為偏好系數,W為實際工資,rt 為資本稅前報酬率,?子n為勞動收入稅率,?子k為資本收入稅率,?追為定額稅。代表性居民通過選擇資本、消費和勞動使效用最大化,而政府部門支出資金主要來自于勞動和資本收入稅以及定額稅。

從實踐看,瑞典、捷克、匈牙利、加拿大、羅馬尼亞、美國、法國等國央行的宏觀經濟預測模型都是結構性計量模型,而且大部分為DSGE模型。

(二)VAR模型

VAR模型也是使用非常普遍的宏觀經濟模型, 具有簡便、靈活的特點,該模型不再區分內生變量和外生變量,而是將所有變量視為內生變量,對于所有宏觀經濟指標的預測具有內在一致性 [5-6] 。當VAR模型受到外部初始沖擊的時候,向量可以用來預測沖擊對于整個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如果需要加入類似于結構性計量模型的經濟結構關系,還可以將基于經濟、 金融理論的變量之間的結構性關系引入VAR模型,構造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簡稱SVAR),由此可以捕捉模型系統內各變量之間的即時結構關系。

型設置宏觀經濟壓力情景。日本央行所使用的VAR模型包含五個宏觀經濟變量,分別為GDP、通貨膨脹率、銀行信貸余額、有效匯率、隔夜拆借利率,數據期限為1978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基于AIC準則確定模型滯后階數為4階 [7] 。由于VAR模型脈沖效應對于變量的排序敏感性很高,日本央行通過對模型變量排序施加遞歸約束,以此確定模型的新息影響。除此之外,VAR模型還可以用于跨國壓力測試。Castren et al.(2008) 基于26個VAR模型建立了GVAR(global VAR) 模型,GVAR模型中國內和國外宏觀經濟變量同時相互作用,以分析歐元區的信用風險 [8] 。該模型使用的主要宏觀經濟變量包括實際產出、通貨膨脹率、實際有效匯率、長短期利率、石油價格。英國宏觀經濟模型使用的是兩個國家的GAVR模型,兩個國家為英國和美國,其中英國表示為一個小型開放國家, 而美國被看作是其他世界經濟部分。該模型宏觀經濟變量包括產出缺口、名義短期利率、實際匯率、通貨膨脹率。

(三)統計模型

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OeNB)使用多元t-Copula模型為宏觀經濟變量和金融變量建模,該模型的好處在于一方面邊緣分布不同于聯合分布,另一方面宏觀、金融變量之間呈現尾部相依性,有利于模擬極端壓力情景 [10] 。統計模型預測準確度較高,然而,統計模型并不利于政策分析,無法獲知政策傳導渠道。從實踐看,該類模型在各國央行的實際應用中并不常見,更適合對于計量精度要求更高的金融機構使用。

三種宏觀經濟模型構建技術方法各有優勢和不足,各國央行及金融機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主要還是根據已有數據序列長度、 模型預測準確性和穩健性綜合進行考量, 最終選取更為合適的模型構建宏觀經濟壓力測試情景。從實踐看,前兩種模型應用范圍較廣,統計模型應用范圍較小。宏觀經濟模型之前就已開始應用于政策分析,建模技術已相對成熟。

三、信用風險建模技術方法分析

設定好宏觀經濟壓力情景后,還需要建立宏觀-信用風險因子傳導機制,即建立信用風險模型。這涉及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是選取合適的因變量,第二是選擇恰當的自變量,第三是選擇恰當的模型和傳導機制。

(一)信用風險模型變量選取分析

1. 信用風險因子選取分析

因變量方面,因變量主要是用來反映金融機構信用風險變化情況的指標,即信用風險因子。從實證研究看,不良貸款率、信貸損失準備金率、違約率、信用轉移概率等都經常用來作為信用風險因子。 然而不同指標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良貸款率屬于滯后指標,一般要慢于經濟周期變化;而信貸準備率雖然也具有一定順周期性,但是其人為調整的因素更大;違約率相對更為理想,但是由于數據累積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銀行違約率數據序列累計相對較短,經常不能滿足建模需求; 信用轉移概率數據累計也相對不足,在實證研究中較少得到應用 [5-6] 。當然,因變量的選擇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看,例如在我國,由于銀行業經歷過不良資產剝離的情況,因而不良率并不適合構建模型需要。因變量的選擇還涉及數據層次的選擇,因變量選取涉及行業層次和微觀層次兩個方面。 如果相關信用風險因子數據較少, 一般使用行業整體數據建模;如果信用風險因子微觀數據較豐富而且可得,那么信用風險建模就會使用銀行機構微觀層次數據。奧地利、加拿大使用了行業違約率作為因變量,匈牙利、捷克使用不同資產組合作為因變量,而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則根據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違約率數據分別構建信用風險模型 [6] 。

上述提及的信用風險因子都是基于歷史數據,具有后向性質,無法很好地預測未來。預期違約概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ies,EDF)具有前向性質,能夠預測未來企業違約的可能性。EDF是根據KMV模型計算得到的,KMV模型是基于默頓模型演變而來的, 默頓模型最早由默頓于1974年提出,將期權定價理論運用于貸款定價,并將違約債務看成是企業資產的或有權益,認為某個企業的資產價值低于債務價值時將發生違約。 默頓結構模型的核心在于公司價值的波動性是公司違約的主要來源,當公司價值下降到一定邊界值時,就會違約。基于默頓模型和B-S模型,KMV公司成功開發了基于市場信息的KMV模型, 廣泛應用于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于違約概率(PD)的預測 [11] 。KMV模型根據B-S模型可得等式: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資產價值、資產風險、杠桿是決定公司違約的三大主要因素,而上述模型參數可由公司的股票價格、 其波動性和賬面債務求得。Asberg and Shahnazarian(2008),Castr′en,Fitzpatrick and Sydow(2008)均使用EDF作為銀行信用風險因子 [12-13] 。Asberg and Shahnazarian(2008)分析了瑞典非金融上市企業的EDF,并將所有企業EDF中位數與工業生產指數、 消費者價格指數、短期利率建立相關關系, 利用VECM模型檢驗了信用風險與宏觀經濟的關系。實證研究表明,利率對EDF的影響最大,工業生產指數下降或者通貨膨脹上升會導致EDF上升。Castr′en,Fitzpatrick and Sydow(2008)用歐元區公司EDF的中位數衡量信用風險,并根據8個行業部門分別計算EDF。其模型將EDF的解釋變量確定為股價、GDP等5個宏觀經濟變量。KMV模型具有一定前瞻性,相比利用歷史數據構建的信用風險建模,具有一定優勢,不過EDF數據需要企業公開上市,這樣才能獲得其股價變動的信息, 然而現實中銀行客戶中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很多中小企業,均為非上市公司,這部分企業是無法應用KMV模型的。

2. 宏觀經濟指標分析

自變量方面,自變量主要是宏觀經濟指標,由于各個國家經濟環境、銀行業業務結構不同,所使用的宏觀經濟指標并不相同。一般而言,GDP、通貨膨脹率、匯率、利率指標都是各國常用的,還有一部分則是個別國家使用的,諸如房價、居民收入等。一般而言,當宏觀經濟處于繁榮時期,公司違約率較低,但公司傾向于過度承擔風險;當宏觀經濟處于衰退期時,公司前期所承擔的風險無法消化,違約率會大幅上升。違約率與GDP的變化并不是同步,存在一定時滯。實證研究都對GDP做了處理,多數使用GDP增長率,也有實證研究使用GDP一階方差。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GDP確實與違約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種影響具有普遍性。現實中所能使用的利率形式有很多,諸如銀行間借貸利率、市場利率、基準利率、實際利率等,實證研究中并沒有統一的形式。然而,實證研究的結論具有一致性,認為利率與違約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且Diana Bonfim(2007)研究認為建設部門與利率的相關性最為顯著 [14] 。利率對違約率影響的機制在于,利率上升時,公司債務負擔將增加,更容易出現違約行為。通貨膨脹與違約率為正相關,表現為通貨膨脹高時,貨幣政策會收緊,經濟景氣度將下降,企業債務償付能力將下降;通貨膨脹較低時,貨幣政策將放松,企業經營景氣度將逐步提升,債務償付能力會進一步上升,違約率會下降。

(二)信用風險建模技術方法分析

模型選擇方面,宏觀壓力情景傳導模型一般包括線性回歸分析、 非線性回歸模型、VAR模型以及綜合性模型等等。目前,宏觀經濟與信用風險因子的內在關系研究尚不充分,這為構建信用風險模型增加了難度。

1. 線性回歸分析

最小二乘法(OLS)是最基本的線性回歸模型,Deventer(2005)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對澳大利亞銀行、日本三菱銀行及韓國、美國多家大型銀行的研究表明,宏觀因素影響著信貸利差,從而意味著它影響銀行信用風險 [15] 。但是,線性回歸并不能很好捕捉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在現實研究中線性回歸應用較少。

為了改進簡單OLS回歸可能產生的模型誤差,金融機構數據充足的國家可以使用面板數據分析模型,用以對主要金融機構建立信用風險模型。希臘中央銀行利用經濟增速、失業率、實際信貸利率等宏觀經濟變量,以及總資產、市場勢力、存貸比等銀行特征變量,對不良貸款率進行面板數據分析。波蘭中央銀行利用面板數據預測各個銀行的信貸損失準備金率,該模型所使用的宏觀解釋變量為3個月銀行間拆借利率、GDP增速、 實際工資變動率, 還包括銀行特定解釋變量。Lehmann and Manz(2006)使用信貸準備金率衡量各個銀行的信貸質量, 基于靜態或者動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建模,模型以各銀行特征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反映各銀行對于宏觀經濟變動的敏感性 [16] 。

2. 非線性回歸模型

Wilson(1997)、Boss(2003)設定宏觀經濟因素和貸款違約率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使用Logit模型將貸款違約率轉化為宏觀綜合指標Y,以指標Y作為因變量與宏觀經濟因素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更好地利用各宏觀經濟指標所提供的信息[17-18] 。該模型可以表示為:

其中,pt為貸款的平均違約率,yt是pt經過logistic函數轉換得到,xt為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琢為解釋變量的系數。(18)式各宏觀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模型,考慮各宏觀經濟變量可能存在滯后性,因而對其進行P階自回歸分析。模型中假定?滋t和?著t序列不相關。該模型一是考慮了宏觀經濟變量對信用風險的滯后效應;二是考慮了金融體系對宏觀經濟的反饋效應。

Wilson(1997)用各工業部門違約概率與一系列宏觀經濟變量的敏感度直接建模, 通過模擬將來違約概率分布的路徑,得到了資產組合的預期損失,進而模擬出在宏觀經濟波動沖擊下的違約概率值。Boss M(2004)利用Wilson提出的模型,根據加總的企業違約概率估計出宏觀經濟信貸模型來分析澳大利亞和芬蘭銀行部門的壓力情景。目前,基于Wilson模型的宏觀壓力傳導機制得到廣泛應用。 國外方面,IMF對各國銀行體系穩健性評估、各國央行自身風險評估以及部分學術研究都使用該模型;國內方面,華曉龍(2009)、沈陽、馬望舒(2010)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也都運用了該模型 [19-20] 。

3. VAR模型

VAR模型除了用于前述的宏觀壓力情景設定外,也逐步應用于信用風險模型,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Alessandri et al.(2007),Marcucci and Quagliariello(2008)使用違約率基于VAR模型分別構建了住戶部門和工商部門的信用風險模型 [21-22] 。其中,公司部門模型的變量包括違約率、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短期利率和實際匯率5個指標。在結構設置方面,兩個模型認為違約率滯后于宏觀變量。 其研究通過脈沖響應發現,除了通貨膨脹其他宏觀經濟指標均對違約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Glenn Hoggarth et al.(2005) 通過VAR模型建立了英國銀行信貸核銷率與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率、名義短期利率的內在聯系。實證研究認為,信貸核銷率與產出缺口、通貨膨脹率成反向關系,與名義短期利率成正向關系。而且,不同經濟部門信貸核銷率受到的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是不同的, 非金融企業部門的信貸核銷率對產出缺口變化非常敏感,而居民部門信貸核銷率對于收入的變化更為敏感。匈牙利中央銀行使用VAR模型分別對公司部門貸款和商業房地產貸款進行建模,其中公司部門模型的解釋變量為GDP增速、通貨膨脹率、名義有效匯率、同業拆借利率。相比回歸分析,VAR模型是近年來才剛剛開始應用于信用風險建模的,因而應用范圍有限, 不過隨著VAR模型在信用分析建模方面的優勢逐步得到顯現和認可,未來該模型應用范圍有望得到不斷擴展和延伸。

4. 綜合性信用風險模型

上述信用風險模型僅是研究了信用風險因子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而沒有考慮到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傳染效應,也忽視了金融體系對于宏觀經濟形成的反饋效應。因此,近年來,更多的學術研究從經濟金融理論出發,致力于構建更加綜合化的信用風險模型, 使信用風險模型更加接近現實狀態。金融危機發生后,金融監管部門逐漸認識到,評估系統性風險還需要進一步考慮不同風險因子之間的關聯關系以及金融體系內的傳染風險。 傳統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并不包含這些系統性效應,諸如同業拆借市場或者批發性融資市場的崩潰、 市場流動性和銀行資金流動性風險之間的反饋效應等等。 最早出現的綜合性壓力測試模型是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系統(Systemic Risk Monitor,簡稱SRM),該系統通過統一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網絡模型,評估銀行違約概率 [23] 。外部沖擊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敞口的沖擊可能誘發銀行違約,在一個網絡模型中會導致銀行間風險的傳染。 另一個相類似的模型是英格蘭銀行的RAMSI模型 [21] 。RAMSI包括一個用貝葉斯VAR模型制定宏觀經濟情景、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凈利息收入的銀行間網絡模型, 以及一個模擬資產迅速出售的價格函數。SRM和RAMSI模型均沒有包含銀行對實體經濟的反饋效應,RAMSI模型包含了來自流動性風險的反饋效應。 在加拿大央行的模型中, 資金流動性風險是市場流動性、 違約風險以及銀行資金結構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Daniel Buncic and Martin Melecky(2012)根據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提出了一個新的、實用的宏觀審慎壓力測試模型。該模型包括6個組成部分,一是根據一國特定統計模型和跨國危機經驗制定宏觀壓力情景;二是因外匯敞口而產生的間接信用風險;三是各銀行不同的授信標準; 四是壓力時期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之間較高的相關性; 五是信貸集中性以及剩余期限對于未預期損失產生的負面影響; 六是使用資本充足率作為衡量銀行抵御系統性風險的指標。

除了上述模型和研究,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反饋效應也得到更多關注,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反饋效應主要通過需求和供給因素實現 [25] 。從需求端看,居民和企業金融條件的惡化將會沖擊到消費和投資需求;從供給端看,借款者信用水平的降低將會促使銀行提高授信標準,增加融資成本。Von Peter(2009)建立起一個有效解釋宏觀經濟與金融間穩定關系的框架 [26] 。他尤其分析了由于宏觀經濟沖擊導致信貸損失后, 銀行為了滿足資本充足性會限制信貸供給,這將如何影響宏觀經濟。Goodhart,Sunirand and Tsomocos(2003) 也提出了研究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之間反饋效應的框架 [27] 。他們將金融脆弱性視作一種均衡問題,即銀行需要權衡信貸、投資機會的成本收益。在此框架下,金融部門遭受沖擊進而會通過信貸收縮影響到實體經濟。不過,整體看,當前綜合性信用風險模型仍沒有很好地包含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反饋效應。

綜合性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模型的不足在于,模型結構的復雜性使得因果關系以及最終的結果透明性不高。因此, 該類模型可能會違背宏觀壓力測試的一些基本原則,諸如模型需要足夠簡潔、透明,具有彈性便于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進行溝通。另一方面,綜合性模型包含了多種傳導機制以及反饋效應,能夠更加完整地反映違約事件的可能影響。

信用風險建模從簡單到復雜,各有優勢和劣勢,簡單模型假設較少,壓力測試所含有的誤差較低,但是可能無法達到更為深刻的研究目的;而復雜模型能夠更好地刻畫信用風險和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但是復雜模型本身已包含了一定前提假設,因而模型結果可能存在一定誤差。不管怎樣,各種模型之間并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印證和補充的。

四、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方法所面臨的難題

實際上,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實踐不長,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后,監管部門加強了宏觀審慎監管,同時新巴塞爾協議也強調金融機構要通過壓力測試確保資本充足性。 因而,現在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備受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重視,不斷有創新方法涌現。然而,當前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還存在一定缺憾和不足之處,這也為未來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研究指明了方向。

1. 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方法尚不完善。(1) 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缺少反饋效應。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建模中僅考慮了宏觀壓力情景對金融體系的影響, 但是沒有考慮到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自我調整,從而反過來影響宏觀經濟,進而形成反饋效應。諸如,宏觀經濟下滑,金融機構風險增大,面臨收入、資本充足率下降等難題,勢必會提高授信標準,降低信貸增速,這會反作用于宏觀經濟,有可能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 進而再一次將宏觀經濟壓力傳導到金融體系。現有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缺乏對反饋效應的考慮,或者對于反饋效應的構建過于簡單,這也使得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表現為靜態測試,而非動態測試。(2)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缺乏傳染效應。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過程中, 單個金融機構僅考慮自身情況,或者將整個行業作為一個互不相關的整體,然而從現實情況可以看出,金融機構信用風險具有一定傳染性,尤其是擠兌風險。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國經濟、金融聯系日益緊密,信用風險傳導的渠道更加多樣化, 尤其是不同國家之間的傳導渠道也更為通暢,這對于金融行業較為開放的國家尤其如此。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并沒有考慮上述傳染效應,這顯然并不符合現實情況,因而壓力測試缺乏可信性和實用性,對于危機的考慮不夠充分。

2. 壓力測試模型尚沒有正確的考慮到危機時期非線性或者結構性斷裂關系。當前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建模多為非線性回歸或者VAR模型。然而,實證研究發現,當危機來臨或者市場處于壓力情境下,宏觀經濟變量與金融風險指標通常是非線性的,甚至會發生一定跳躍或者結構性斷裂,這種特殊關系是現有模型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的。

3. 宏觀經濟變量與金融風險指標關系仍有待探索。從現有的模型看,多數模型都是解決違約率、不良貸款率與宏觀經濟指標的關系,而對于LGD、EAD等風險指標,因受到數據限制,相關研究很少,在壓力測試中的應用也不多,很多時候都是采用常數數值,這種簡便方法可能會低估風險的存在。

4. 信用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缺乏完善的校正。除了上述模型不完整、不完全等情況,更為關鍵的是,當前的信用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缺乏有效的評估和回測檢驗。由于當前金融風險與宏觀經濟變量建模時間短、 相關數據累積較少, 甚至尚無法覆蓋完整的經濟周期,這使得所構建的模型可能有所偏頗,甚至存在較大的模型風險。因而,不能為了計算結果而建模,而是要使建模具有真正的現實意義, 其結果經得起推敲和現實檢驗,否則建模的意義就不大了。

五、政策建議

我國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剛剛起步,尤其是在建模技術方法方面發展相對滯后, 未來還需要加強此方面的工作,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重視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一方面,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是新巴塞爾協議對于使用內部評級法的金融機構的重要要求,以此確保金融機構資本保有的充足性;另一方面,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也是監管部門落實宏觀審慎監管的重要切入點和抓手。目前,基于宏觀審慎監管的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在我國開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監管部門要加強信用風險壓力測試的常規性推進,做到每年、每季度定期性有效開展,以此確保我國銀行業有效應對外部系統性風險的沖擊和穩健經營。

第二,加強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理論研究。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需要進一步深入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強相關理論、實證研究,推進對于相關領域研究,進而不斷探索出適應我國國情的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模型。同時,還需要加強與IMF等國際金融組織及各國央行的合作和交流,充分了解國際相關領域研究進展。

第三,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專業性較強,需要具有數據挖掘、金融理論、計量方法等多種理論背景的專業人才, 因而需要加強此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為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和保障。

第四,加強相關數據累積。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建模涉及大量的基礎數據,包括宏觀經濟數據、行業數據、金融系統的相關數據、金融機構經營數據等等,而且建模對于數據的質量和累積長度也有很高要求,因而需要注重數據累積,確保信用風險宏觀壓力測試的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the 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tress testing at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rvey results and practice[R]. ,January 2005.

[2]Andreas A. Jobst,Li Lian Ong and Christian Schmieder. A Framework for Macroprudential Bank Solvency Stress Testing: Application to S-25 and Other G-20 Country FSAPs[R]. IMF Working Paper NO. 68,2013.

[3]José Vi?觡als. Macrofinancial Stress Testing—Principles and Practices[R]. IMF,.

[4]Marina Moretti,Stéphanie Stolz,andMark Swinburne. Stress Testing at the IMF[R]. IMF Working Paper NO. 206,.

[5]Foglia,A.. Stress Testing Credit Risk: A survey of Authorities’ Approach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vol.6,No. 2, 2009.

[6]Martin Melecky and Anca Maria Podpiera. Macroprudential Stress-Testing Practices of Central Banks in Central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R].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 5434. September 2010.

[7]Akira Otani,Shigenori Shiratsuka. Macro Stress-Testing on the Loan Portfolio of Japanese Banks[R]. 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Series,No.09-E-1,March 2009.

[8]Castren,O.,Dees,S.,Zaher,F.. Global Macro-financial Shocks and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ies in the Euro Area,ECB Working Paper No. 875,2008.

[9]Sklar,A. .Fonctions de repartition ?滋a n dimensions et leurs marges[J]. Publications de l'Institut de Statistique de l'Universit?e de Paris,8,229-231,1959.

[10]Seidner,M.. The Systemic Risk Monitor and the Macro Stress Testing at the OeNB: Status Quo and Future Developments[R]. Workshop “Advances in Stress Testing in Central and South Eastern Europe”,Thessaloniki,19-20 May 2010.

[11]Peter J. Crosbie,Jeffrey R. Bohn. Modeling Default Risk[R],2002.

[12]Asberg,P.,and H. Shahnazarian. Macroeconomic Impact on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R]. Sveriges Riksbank Working Paper No. 219 ,January 2009.

[13]Castr'en,O.,S. D?ees,and F. Zaher. Global Macro-financial Shocks and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ies in the Euro Area[R].ECB Working Paper, No. 875,February 2008.

[14]Diana Bonfim. CREDIT RISK DRIVERS: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FIRM LEVEL INFORMATION AND OF MACROECONOMIC DYNAMICS[R]. Working {aper,2007.

[15]Deventer DV ,Kenji I1 Credi t risk models and the B asel A ccords[M]. Beijing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5.

[16]Lehmann,H.,and M. Manz. The Exposure of Swiss Banks to Macroeconomic Shock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 Swiss National Bank Working Paper No. 4.2006.

[17]Wilson TC. Portfolio credit risk[J]. Risk,1997,9(10):111-1701.

[18]Boss M,Krenn G,Schwaiger M,et al. Stress Testing the Austrian banking system[J].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2004,(11):841-8521

[19]華曉龍. 基于宏觀壓力測試方法的商業銀行體系信用風險評估[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4).

[20]沈陽,馮舒望. 宏觀經濟變量與銀行信用風險的實證研究[J]. 會計之友,2010(8).

[21]Alessandri,P.,P. Gai,S. Kapadia,N. Mora,and C. Puhr. 2007.“A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Systemic Stability.”(December). Prelimina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Stress Testing of Credit Risk Portfolios: The Link between Macro and Micro,”hosted by the BCBS and the DNB,Amsterdam,March 7,2008.

[22]Marcucci,J.,and M. Quagliariello. Is Bank Portfolio Riskiness Procyclical? Evidence from Italy using a Vector Autoregress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8(1).

[23]Boss,M.,T. Breuer,H. Elsinger,G. Krenn,A. Lehar,C. Puhr,and M. Summer. Systemic Risk Monitor: A Model for Systemic Risk Analysis and Stress Testing of Banking Systems[R]. Internal Technical Document,Oesterreichische Nationalbank,2006.

[24]Daniel Buncic and Martin Melecky. Macroprudential Stress Testing of Credit Risk: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Policy Makers[R].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Discussion Paper, No. 2011-39,September 2011.

[25]Marco Sorge .Stress-testing financial systems: an overview of current methodologies[R]. BIS Working Papers No 165,December 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视频| 国产无码AV在线| 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制服丝袜| 久久伊人亞洲色欲综合网| 亚洲欧美自拍另类欧美| 亚洲国产a∨乱码无码中文电影| 在线视频亚洲一区| 国产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日韩a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免费|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v日本在线精品|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字幕不卡|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 超碰人人97青青久久| 精品日韩亚洲一本二本|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色欲| 国产激情一级毛片久久久软件| 国产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啪啪网性色AV|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尤物在线精品一区|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91麻豆精品人妻无码系列| 人妻视频中文字幕一二区|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久久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字幕资不卡| 人妻天天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亚洲黄色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综合久久精品推荐|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i| 青青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午夜理论三级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