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27:41
序論:在您撰寫鐵道建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0引言
從18世紀60年代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工業生產方式和工業成果就深刻的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伴隨科技對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調整,越來越多的工業設施、工業設備被淘汰,工業閑置空間成為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工業廢棄的產生伴隨著昔日繁華的老牌工業區的沒落,同時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包括工廠倒閉等經濟問題、失業率上升等社會問題、城市人口外遷等城市問題、稅收減少等政治問題、工業污染等環境問題,如何處理大量的工業廢棄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一個綜合性難題。尤其在二戰后,工業變革日新月異,工業廢棄的產生以幾何體增加,在處理這些工業廢棄的過程中各國也在不斷積累經驗。對工業廢棄的處理經歷了一個觀念轉變的過程:銷毀、銷毀重建、回收再利用、綜合性開發,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漸漸認識到工業廢棄物是人類社會自身歷史的見證,工業建設過程中的成果與遺存屬于人類歷史遺產的一部分,工業遺產的概念由此而來。
1工業遺產研究成果概述
工業遺產的理論依據是工業考古學,是一門包括調查、考察、記載保護工業遺跡的學科,目的在于從社會史和技術史的角度評價這些遺跡的意義。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日本學者相繼引入工業考古學的概念,并對本國工業遺產展開研究。我國對工業遺產的研究開始于21世紀,2006年國家文物局主辦的中國工業遺產論壇通過了《無錫建議》,標志著中國工業遺產的保護、管理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伴隨著工業考古學半個世紀的發展,工業遺產的實踐也在不斷推進,相關的學術機構、行業協會、國際組織紛紛成立,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ICCIH)于2003年通過并提交給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下塔吉爾》,明確了工業遺產的定義、內涵、工作原則與技術方式和形態分類,成為目前各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指導性章程。工業遺產被定義為:那些在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方面有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組成。它們由建筑物、機械、車間、制造場、工廠、礦場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所、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設施、交通設施所組成,與工業相關聯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禮拜地和教育機構都包含在工業遺產范疇之內。
對工業遺產保護再開發的實踐,主要以四種模式為主:工業博物館保護模式、景觀公園改造模式、藝術創意介入模式和綜合開發模式。
工業博物館保護模式是指將該工業遺產所在建筑、廠區等,再造為同一主題的博物館或美術館,或者把工業區連同周圍的自然環境,建成生態博物館,原工業設備、機器、工具等制品就地展示,如意大利羅馬的蒙特馬爾蒂尼中心博物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
景觀公園模式,指利用原工業遺產與城市記憶的鏈接,保留一定的原有工業設施,在原工業遺產所在地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整理規劃,建立城市公園。
藝術創意介入模式,指利用工業遺產原有的特殊美感和空間特色,如工業設施的歷史斑駁痕跡或工廠建筑寬敞高大的廠房倉庫,把工業遺產改造成為藝術空間,北京798藝術區就是利用大型廠房的包豪斯建筑風格,重新注入藝術功能。
綜合開發模式,往往在一個區域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中出現,如德國魯爾區的“工業遺產旅游之路”的策劃,把沒落的德國魯爾區改造成為一個區域性的旅游目的地,其中包括亨利鋼鐵廠露天博物館、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奧伯豪森中心購物區,區域內的廢舊鐵路和舊火車車皮成為社區兒童藝術學校的表演場地,焦炭廠被改造成餐廳、兒童游泳池。在工業遺產的實際改造中,往往采用綜合開發模式,涵蓋工業博物館、景觀公園、藝術創意介入等模式。
短短50年間,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放到精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與工業遺產相關的法律、制度、組織、學科漸漸建立起來。對工業遺產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最開始的時候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踐目標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觀念的轉變,工業遺產改造的重點變為對遺產的保護和對歷史記憶的保留。
2臺灣地區工業遺產研究概述
工業遺產,臺灣常使用的說法是“產業文化資產”,強調其所具有的價值涵義。臺灣地區大多數工業遺產形成于日治時期,日本占領中國臺灣的50年中,實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把臺灣作為日本的物資補給地,大量搜刮臺灣的鹽、鐵、糖、糧,并由此興建配套的鐵路運輸系統。日本退出臺灣島之后,給臺灣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存,主要以大型廠房、工業設備、鐵路為主。20世紀后期,由于受到國際經濟影響、島內產業結構的更迭和轉型,工業遺存遭到閑置或廢棄。
臺灣地區開展工業遺產保護起步較早,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1982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布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開啟臺灣的文化資產保護。1998年,臺灣“行政院”成立文化資產委員會,確定工業遺產的內容、分類、范圍,利用工業考古學的方法建立工業遺產調查操作手冊。
在工業遺產評估和調查的基礎上,文建會開展了三個計劃:1998年閑置空間再利用計劃、2002年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劃、2002年產業性文化資產保存計劃。
閑置空間再利用計劃具體指向鐵道藝術網絡及五大創意文化園區。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是指把閑置的鐵道倉庫作為藝術家的工作坊和藝術展演場所重新規劃,具體包括臺中20號倉庫、嘉義鐵道藝術村、枋寮F3藝文特區、新竹鐵道藝術村、臺東鐵道藝術村、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五大創意文化園區是指,2002年,臺灣文建會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在全臺范圍內選擇了四個閑置酒廠和一個倉庫,具體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產業遺產再利用為創意文化園區,強調的是藝術創作與商業機制的連接。
臺灣早期的工業遺產保護是出于環境整治和日常維護需要,并且以觀光商業利益為重,忽視工業遺產本身的社會文化功能、歷史文化價值。2000年之后,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行一系列文化資產“再利用”主題活動,特別是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之后,大量古跡和歷史建筑受到很大的破壞,工業遺產再次受到重視。
筆者在臺灣學習期間,重點考察研究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走過臺灣知名與不知名的很多文化創意站點之后,發現臺灣的工業遺產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創意產業多是從工業遺產出發,緣于臺灣歷史古跡的缺乏和工業結構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工業遺存;第二,臺灣鐵路的記憶貫穿整個臺灣當代社會,工業遺產中的大部分資產或直接或間接都會與臺灣鐵路產生聯系,“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阿里山窄軌鐵道”、“鹽鐵專線”、“臺鐵便當”等,從火車站、鐵路線路、鐵路倉庫、鐵路制造廠、鐵路餐飲服務等等,臺灣地區都把其納入文化資產,并進行主題開發、品牌管理,臺灣鐵路不僅從交通地理上串聯全臺灣空間結構,還從文化記憶上搭建臺灣的時間意象。所以對臺灣鐵道文化的研究就擁有了,了解當代臺灣文化的意義。
3臺灣地區鐵道文化再生歷程概述
臺灣鐵路,自1837年劉銘傳建立第一條鐵軌以來,已經有180年的歷史,期間承載客運貨運,對臺灣經濟發展和大眾交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20世紀末,臺灣地區社會結構的改變、大眾運輸系統的進步,都讓百年臺鐵原有的功能逐漸被替代,2005年臺灣高鐵運行之后,臺鐵的實用功能銳減,多條支線凋零直至廢棄。
對于包含臺灣記憶的臺灣鐵路,臺灣地區沒有選擇粗放式的銷毀或丟棄,而是在多方勢力介入臺鐵的留存與保護研究之后,最終確認借由臺鐵原有的功能與條件打造文化藝術觀光路線,讓臺鐵的功能延續,生命力拓展。
3.1大陸對臺灣鐵道文化研究綜述
大陸地區對臺灣工業遺產和臺灣鐵道文化再利用的研究早已有之,多零散見于建筑、城市景觀、工業遺產、旅游開發類的論文期刊。如石穎川的碩士學位論文《對城市工業遺產的人類學思考——西直門火車站的變遷與歷史記憶》(2010年)從社會學角度討論鐵道再利用的必要性;林雙毅的碩士論文《城市鐵路廢棄地景觀更新設計研究》(2013年)中提到臺灣鐵道文化開發。還有一部分論文以某一個鐵道藝術村為案例,從一個角度討論研究,如范麗的碩士論文《旅游開發與既有建筑再利用研究》(2013年),從改造的背景、策略、使用評價角度研究“臺東鐵道藝術村”;樊麗媚的碩士論文《臺灣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研究》(2013年)通過對臺灣的工業遺產現狀進行普查、分析和總結,提到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并從建筑類型和改造類型分析“臺中20號倉庫”和“嘉義鐵道藝術村”;王蕾霰、周波在論文《臺灣產業遺產保存與再利用實踐研究》(2015年)中詳細討論臺灣對工業遺產再利用的認識和實踐,以“臺東鐵道藝術村”為例,論述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的緣起;趙紅霞的碩士論文《面向文化創意產業的臺灣工業遺產再利用研究》(2015年)從空間結構、建筑類型、改造手法、改造理念等角度分析“臺中20號倉庫”;李星敏的碩士論文《鐵路廢棄地的景觀更新設計對策》(2015年)從景觀更新的角度討論“嘉義鐵道藝術村”。由此可見,把臺灣鐵道文化作為單獨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的論文目前還沒有出現。
3.2臺灣鐵道文化再生實踐
臺灣人的鐵路包含的是濃濃的化不開的世代記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臺鐵衍生出的產業鏈上下游基本上可以涵蓋50%的臺灣文化營造,臺灣人喜歡并擅長開發鐵路文化,例如,制造鐵路用鐵的鐵廠工人,用鐵路部件廢棄物組裝成的裝置擺放在臺北市政府廣場;鐵路運輸過的木材和舊鐵軌為主體建成的“宜蘭羅東林業園區”;鐵路旁邊原來用來存儲貨物的舊倉庫、職工宿舍、辦工場所,改建成藝術園區,如臺中20號倉庫鐵道藝術村、新竹市鐵道藝術區、枋寮F3鐵道藝術村、臺東鐵花村、花蓮鐵道商業街區;臺鐵便當成為一個重要的品牌,鐵路途徑的臺東縣池上地區,為過路的臺鐵旅客準備的池上便當,成為眾多游客的旅行的目的;很多火車站本身就是歷史建筑,由于臺灣地區歷史上被眾多不同的政體治理,期間留下的痕跡,又以火車站的建筑樣式最為明顯,如日本占領時期修建的日式風格明顯的集集火車站、花蓮火車站、平溪線十份車站,巴洛克風格的臺中火車站,原住民元素突出的臺東火車站、臺東海端火車站等等。
3.3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項目
“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是臺灣文建會推行的“閑置空間再利用計劃”的重要項目之一。鐵道藝術網絡利用各個火車站閑置的倉庫改造為藝術家創作的工作坊及展演場所,借由此帶動臺灣文化藝術發展。2000年,位于臺中火車站后方的20到26號倉庫成為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一個運營點,開放倉庫給藝術家進駐,其中的20號倉庫免費開放給大眾參觀,并同時作為展覽和休憩的場所,之后臺中的鐵道藝術村被稱之為“臺中20號倉庫”。繼臺中的鐵道藝術村之后,陸續完成嘉義、枋寮、新竹、臺東四處鐵道藝術村的建立,2009年又推動花蓮鐵道藝術村的規劃運營,自此臺灣鐵道藝術網絡串聯起由“點”到“面”貫穿整個臺灣鐵道東西南北的藝術創作網絡,并借由此網絡整合臺灣藝術創作活力、地方文化特色、交流互動方式及相關觀光與產業資源。
4結語
250年工業文明歷史在物質和非物質層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跡,而工業遺跡所具有的現代氣質恰當的契合著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反思,所以社區、社群、記憶、城市意象被帶入到推動現代社會的視野中,臺灣鐵路工業遺產的改造試圖回應社區訴求,首先致力于歷史文化和地理空間合二為一的現代呈現,然后才是對文化發展、產業轉型、經濟提升、環境改善的顯現作用。臺灣工業遺產的改造為大陸提供了一種參考,即“微小敘事”和“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把細微的情感和社區的需要作為從工業遺產到文化發展的立足點,把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以一種現代化的方式呈現,方能讓工業遺產活化再生。
參考文獻是作者對他人勞動成了的尊重表現,我們在論文的寫作當中引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就應該子啊引用的地方用阿拉伯數字標注出來,在論文的最后依次列出來。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
[1]佘睿,鞏學梅.土木工程概論類課程教學探討[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06).
[2]吳萱,董俊.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標,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研究,2012,(04).
[4]郭旭紅.淺談“啟發式教學法”[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1,(03).
[5]林龍鑌,等.《土木工程概論》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體會及其對教學啟示[J].福建建筑,2012,(02).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
[1]丁大鈞.土木工程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葉志明.土木工程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貢力.土木工程概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4]佘睿.土木工程概論類課程教學探討[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8.
[5]裴星洙.土木工程專業提前進入畢業設計(論文)的實踐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6]王浩鈺.設計類課程多元化考核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
[7]張亦靜.基于團隊協作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模式探討[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
[8]周新剛.土木工程概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11.
[9]崔京浩.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系列教材:新編土木工程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10]鐘漢華.土木工程施工概論[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7.
[11]王作文.土木建筑工程概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11.
[12]張志國.土木工程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3.
[13]成虎.建設工程法規概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0.
[14]鞏天真.土木工程監理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
[15]鄧友生.土木工程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7.
[16]葉獻國.建筑結構選型概論[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1.
[17]鞏天真.建設工程監理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
[18]韓峰.鐵道線路工程概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7.
[19]周國恩.土木工程施工[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7.
[20]肖本林.土木工程與建筑教育改革理論及實踐[M].繪測出版社,2014.4.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參考文獻:
[1]董菲,徐春媛.試論現代土木工程教學的創新方法[J].建筑工程,2012,(10):90-92.
[2]何忠明,劉建華.淺議高?!锻聊竟こ谈耪摗氛n程教學改革[J].科技資訊,2011,(7):169-171.
[3]王琰,周戒.對現代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的幾點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12-14.
[4]王清標,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4):75-77.
[5]葉志明,宋少滬.把教的創造性留給老師,把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J].中國大學教學,2006,(8):8-9.
[6]劉云平,相琳.《土木工程概論》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3(2):84-85.
[7]劉勝兵.《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及考試改革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31):70-71.
[8]張文華.《土木工程概論》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8):69-70.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Natural Science)
主管單位:河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石家莊鐵道學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2095-0373
國內刊號:13-1042/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臺灣鐵道歷史經歷百余年,而臺灣鐵路的各干、支線興建都有其最主要的運輸目的,以西部干線-海線的大肚車站為例,以往為臺灣中部稻米、紅磚和水泥材料的供輸集散地,但因為市場對材料的需求改變,造成當地制磚產業的沒落,原本承擔為貨物運送的大肚車站,也逐漸轉演變成居民日常生活的通勤系統。
本文將以探討臺灣西部干線-「海線的鐵道發展與臺中市大肚地區的地方文化資產為目的,研究如何將原本為大眾或旅客視為旅運工具的鐵道,提升至文化層面的旅游資源,藉以提升鐵道沿線的觀光附加價值來創造經濟利益。
關鍵詞: 鐵道、產業、旅游資源
前言
隨著來臺觀光的大陸游客日漸增多,臺灣的觀光產業也隨之上漲,加上2006年底「臺灣高鐵的通車,使得臺灣南北的交流更趨便利,此外2011年3月臺灣預計開放大陸觀光客來臺自由行的簽證,如此龐大的觀光效益對于目前臺灣鄉村地方的產業特色和人口外流,無疑不是一大幫助。
臺灣的鐵道觀光
鐵道觀光的形成的主因來自于鐵道的存廢議題。早自1983年,由民間及政府各方提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存廢爭議開始,臺灣鐵路的觀光化經營策略就已發軔。直到1988年臺鐵支線的營運走向及存廢議題再一度的被提起,可能讓所有支線的客運步入歷史。當時集集線、平溪線沿線居民自發性進行的鐵路保存運動,使其知名度大開產生觀光人潮,成為推動支線經營轉型的關鍵扭轉因素。
臺灣鐵道發展歷程
臺灣主要的鐵道路網建設在日治時期已大致建設完備,1908年10月殖民政府鐵道部在臺發行第一本簡易的旅游指南「臺灣鐵道名所案內,爾后鐵道經營部門即透過鐵路系統連接起沿線各城市的觀光資源,規劃出多種觀光政策。后,鐵道經歷了各個時期的經濟結構等社會因素影響,導致旅運工具的地位走下坡,營運成本年年赤字,迫使廢除多條鐵路支線,但仍舊無法改變經營不善的基本問題,鐵路支線的裁撤仍持續進行。
鐵道與地方發展
臺灣鐵路的支線過去遍布全臺深入各地,所經之處帶動各地不同的自然、經濟、社會與人文面貌的發展。其中以糖業鐵道為日治時期臺灣最普遍的支線類型(目前支線多已廢除),北部及東北部的鐵道類型則以礦業運輸居多(目前支線多已廢除),中部則以農林業運輸為主。
目前臺灣的阿里山的森林鐵路則是世界著名的登山鐵路之一,而有百年歷史的西部干線舊山線為目前臺灣爭取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之一,另外臺中后里的后豐鐵道也轉型為臺灣著名的觀光自行車道,這些轉型過后的鐵道,也帶順勢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產業。
西部干線[注1]海線文化資產
本文研究區位位于臺灣中部的臺中市西南側,『大肚臺地下的環狀鐵路干線;西側為海線[注2],東側為山線[注3]。
西側海線不同于東側的山線有著豐富的歷史及人文資源,因此海線地區在每一波的鐵道旅游熱潮中,一直處于默視狀態。海線雖然有幾處獨特的火車站名,例如:追分成功(祝愿考試)、大肚成功(祝愿生產)的祈福車票推出,但每每總是幾分鐘熱度,對沿線地區的旅游產業并無幫助。
大肚地區地方文化與產業發展
大肚鄉遠自史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即已孕育出營埔文化、頂街文化等多類史前文化遺跡,境內能保存著清朝光緒年間的三級古跡「磺溪書院及百年古廟。農耕而開筑的大肚圳、王田圳、知高圳等,都是當地百年來主要的產業脈絡。
地方文化的發掘
地方文化的發掘
營埔文化
「營埔文化是1943年日本考古學家「國分直一在大肚區營埔村的發現的,是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類型,其分布范圍大致分布在臺灣中部濁水溪、大肚溪、大甲溪中下游地區的河邊階地和丘陵上。
磺溪書院及書院文化祭
磺溪書院是清末典型的合院建筑,二進、雙護龍、三殿、立面廣達七開間,為臺灣中部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結構介于孔廟與民宅之間,其著名的磚工雕琢更為清代臺灣地區最佳作品。而磺溪書院則于每年三月至四月,以重現古代高中狀元的熱鬧場面遵循古禮舉辦各種慶?;顒?。
迎媽祖
臺灣西部沿海地區的各地廟宇都在每年農歷三、四月份,發起盛大的「迎媽祖的繞境活動,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大甲媽祖, 類似的地方習俗皆起源于清代。而大肚地區的「迎媽祖規模則較小,主要以大肚區為中心,繞行烏日與龍井區內的20多個鄰里街區。游行的起點為船仔頭(在今營埔村,昔為大肚溪渡船頭),并于最后一天到達大渡區頂街的萬興宮。
產業轉型與閑置空間再利用
磚窯廠遺址
早期的大肚臺地上,『磚產業因地理和地質的關系,在大肚地區的交易非?;罱j,無論是原物料的運輸以及成品的輸送都仰賴大肚地區作為貨物集散地,但因資源有限。但大肚山經過一百多年來的開采,土質幾已采掘殆盡。
目前大肚區境內保有兩處磚窯,一處為『華山窯廠;另一處為大肚火車站前,日據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磚窯煙囪。
老舊的磚造廠房
臺灣中部農作物物產豐饒、交通便捷,許多需仰賴交通及農作物為原料的工廠,皆于大肚鄰近的地區,而大肚地區內就有兩家歷史悠久的原料加工廠,但因為時代變遷,大肚火車站周邊包含火車維修廠在內的許多老式廠房皆迫于淘汰。
大肚地區的旅游體驗與空間營造
1997年開始,臺灣鐵路管理局展開「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先后于臺中火車站、嘉義火車站、屏東枋寮火車站等多縣市設立鐵道藝術村,而目前僅存的臺鐵四大支線鐵路(平溪線、內灣線、集集線、沙侖線)也是經由民間的號召下得以保存,因此近幾年鐵道旅游成為游客選擇體驗當地文化特色的管道之一。
歷史美學與場所故事
對于推動大肚地區的鐵道觀光而言,其文化資源是否具有獨特性是主要關鍵因素,因此將大肚地區沒落的產業作為觀光資源,并提供游客不同的文化體驗,因此藉由地方文化活動及古跡,包括引人注目的歷史建筑物或地標,能提供給游客旅行途中的歷史感,如結合磚造煙囪的磚文化館、廢棄廠房的產業風貌館等。
學習與教育體驗
從「體驗經濟的角度來看,游客參與任何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其主要動機在于「想學習,而體驗往往可以創造難忘的經驗,教育體驗的概念在于寓教于樂。地方產業的推廣可以藉由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和體驗活動的規劃,提升人們積極參與的態度,如磚文化館的陶藝教室,產業風貌館的烘焙教室等小區才藝教室。
娛樂與其它文化活動
就鐵道旅游來說,在其環境周圍或某一個地點營造具有娛樂效果的活動,不僅可以愉悅旅客并放松心情,更可滿足游客參與感。透過異業結盟的方式安排各式的娛樂活動,并善用當地的文化資源,舉辦各式的節慶活動,增加居民與游客的互動體驗,如迎媽祖、書院文化季等活動。
結論
經營營銷是鐵道發展轉型后首要面對的問題,如何在兼顧鐵道觀光的同時又能夠關注當地的文化及產業發展,因此不論是針對一般旅運客群或是特定的觀光旅游客群的營銷策略來說,一旦供給與需求間失衡,再多的營銷策略都無法讓這些文化資產真正的融入這些客群的消費領域當中。
西部干線:臺鐵的四條干線:西部干線、東部干線、北回鐵路以及南回鐵路構成了臺灣環島鐵路網。西部干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鐵路干線,串聯起臺灣幾個主要的大城市―臺北、臺中和高雄,西部干線也被稱為縱貫線。
西部干線海線:海線的興建是為解決縱貫線勝興段(山線)的陡坡使列車爬坡吃力,造成不少運送貨物的堆積,才于1919擬建,并于1922年陸續完工通車,形成臺灣中部存在有兩條平行鐵路線的情況。
西部干線山線:又稱臺中線。由于臺中線的路線較靠近臺灣中央的內陸山區地帶,因此一般亦俗稱為山線。但因坡度大彎道急,不利于長程列車行駛。其部分路段于1998年因而廢止,俗稱舊山線。
參考文獻:
劉立偉、許國威、楊敏芝;「臺中縣景觀綱要計劃;臺中縣政府,2005
洪敏麟(1993)大肚鄉志。臺中縣大肚鄉:大肚鄉志編纂委員會。
余雯親、張長義,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小區為例[J],臺灣 華岡地理學報,2007 [20]: P59-76
范凱錚,2008,臺灣鐵道地方支線產業體驗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張俊翔,2010,臺灣鐵道文化資產觀光營銷策略之研究----以彰化扇形車庫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筑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臺灣鐵路管理局,2011/3,service.tra.gov.tw/tw/CP/14792/index.aspx。
作者介紹: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是長安大學主辦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西南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共同協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1637,CN 611369/U),主要刊載道路與鐵道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等領域的學術論文。《交通運輸工程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60頁,每期定價100元,全年共6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195,國外發行代號:BM1775。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韓國道路工程師學會、西南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共同協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20957564,CN611494/U),主要刊載道路與鐵道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等領域的英文學術論文?!督煌ㄟ\輸工程學報》(英文版)為雙月刊,大16開,80頁,每期定價100元,全年共6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305。
《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技術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載國內外筑養路機械設計制造、工藝材料、試驗研究、應用技術、使用與維修經驗,機械化施工技術與工藝,以及公路、橋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論文。《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為月刊,大16開,80頁,每期定價20元,全年共240元,國內郵發代號:5257,國外發行代號:M4170。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載道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汽車工程、汽車運用工程、工程機械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堕L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為雙月刊,大16開,128頁,每期定價100元,全年共6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137,國外發行代號:BM5720。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載長安學研究、交通運輸、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季刊,大16開,160頁,每期定價50元,全年共2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272,國外發行代號:Q2291。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是長安大學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載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含生態地質和災害地質)、資源勘查、測繪工程、地球信息科學等地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44頁,每期定價50元,全年共3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280,國外發行代號:BM4115。
《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是長安大學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權威性學術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載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巖土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地下建筑與基礎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為雙月刊,大16開,128頁,每期定價50元,全年共300元,國內郵發代號:52140,國外發行代號: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當地郵局訂閱,如錯過郵局征訂,可隨時通過郵局或銀行直接匯款至長安大學雜志社訂閱。
收款單位:長安大學雜志社地址:西安市南二環路中段長安大學內
英文名稱: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中南大學;中國鐵道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7029
國內刊號:43-1423/U
郵發代號:42-5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J054 天津理工大學學報
G508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G076 天津醫藥
G626 天津中醫藥
* G914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T611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L518 天然氣地球科學
L029 天然氣工業
T074 天然氣化工
E023 天文學報
E114 天文學進展
X517 鐵道標準設計
X521 鐵道工程學報
X545 鐵道建筑
X007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X005 鐵道學報
G238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 R042 通信技術
R065 通信學報
G965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
J032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Q003 同位素
N061 圖學學報
T103 涂料工業
V029 土木工程學報
V035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V019 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
H043 土壤
H057 土壤通報
H012 土壤學報
Y025 推進技術
G601 外科理論與實踐
G996 皖南醫學院學報
R070 微波學報
S005 微處理機
R057 微電機
R064 微電子學
R004 微電子學與計算機
R098 微納電子技術
F004 微生物學報
F011 微生物學通報
F225 微生物學雜志
G651 微生物與感染
R085 微特電機
E052 微體古生物學報
S033 微型電腦應用
G210 微循環學雜志
G079 衛生研究
G800 胃腸病學
G326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G702 溫州醫學院學報
D003 無機材料學報
D023 無機化學學報
T072 無機鹽工業
N044 無損檢測
W014 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
A024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
E107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