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闡述廟埡礦田區域地質背景和成礦特征的基礎上,分析堿性雜巖源區性質、成因類型以及動力學背景,總結鈮—鉭—稀土成礦規律,建立廟埡礦田鈮—鉭—稀土成礦模式,認為廟埡礦田鈮、鉭、稀土成礦是受區域地質背景控制的特定時空域內的客觀產物。較高結晶分異程度的堿性巖石是成礦的物質基礎,花園—槐花園斷裂及次級斷裂提供了深部幔源巖漿及巖漿期后熱液上升通道,并控制了巖體空間展布。雜巖體的成巖過程為Nb、REE元素富集成礦過程,礦物的分離結晶是REE富集成礦的主要機制。而Nb-Ta富集成礦主要與后期的巖漿熱液活動,即富F、CO2、H2O等含礦流體的儲藏和運移有關。伴隨著堿性巖漿的上侵—噴發沉積,受后期構造—熱液交代改造,在礦田內不同的巖相形成不同的礦種組合,也構成不同的礦床成因類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資源環境與工程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湖北省地質局“十三五”礦產地質成果專欄、礦產地質、農業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技術與方法、旅游地質、地質青年論壇等。于1987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