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猶太教—基督教傳統均關注人在上帝面前"稱義"。猶太教重視遵行律法,可謂"因行稱義",其形式主義亦即僅注重外在表現有可能造成"信"與"行","內"與"外"的分裂而可能導致偽善,遭到耶穌的批判。保羅把耶穌的思想發展至"因信稱義",為奧古斯丁和路德所繼承。"因信稱義"否認"行為"在"稱義"上的意義,把"信"當做"稱義"的唯一充分必要條件,甚至把"信"本身視為上帝的恩典,忽視人在"稱義"問題上的主動性,為康德所不能接受。康德主張"善的生活方式"是唯一為上帝所喜悅的,可謂"因德稱義"。因康德哲學意義上的善不在于符合義務的效果,而在于出自義務的動機,從而實現了"信"與"行","內"與"外"的統一。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宗教與哲學雜志, 年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宗教哲學、經典詮釋、思想視野、宗教研究等。于2012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