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學在先秦時期經歷過一次意義非凡的思想轉向,即由墨子的“十論”轉向后期墨家的“墨辯”,由政治、倫理轉向邏輯、論辯。學界一般以內部分化與外部刺激作為墨學轉向的兩大原因,然通過《墨子》之文本實可獲得第三種解釋,那就是“十論”的政治、倫理思想當中本就蘊含著邏輯之自覺與論辯之觀念,后期墨家則將此自覺的觀念發展為系統的論辯方法。先秦墨學從“十論”轉向“墨辯”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不僅為墨子的“十論”做了有力的邏輯補充,對稷下辯者和惠施、公孫龍等名家辯者所代表的戰國中后期名辯思潮產生了非凡的影響,對當代邏輯學、論辯術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亦有深遠之啟示。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國哲學史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經學研究、書訊、思想史研究、佛學研究、朱子學研究、近代思想史研究等。于1992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