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區兩年三熟制形成問題再討論
作者:王保寧; 耿雪珽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濟南250358
摘要:不同于人口壓力促成華北地區兩年三熟制的傳統解釋模型,本文認為魏晉時期華北地區以冬小麥-小豆-粟為茬口組合的兩年三熟制,是人口下降與技術進步共同作用的結果。魏晉時期的因勞動力匱乏而形成的相對集約化農業擴大了對于精耕細作技術的內在需求,而'保墑抗旱'技術的逐步普及則推動出現了麥、粟雙主糧作物結構,繼而吸納兼具肥料與食用功能的小豆,組成常態化的兩年三熟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