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納赤臺地區位于東昆侖成礦帶中段,為解決該區域重要成礦帶基礎地質礦產等方面的問題,開展了1∶5萬基礎地質礦產調查。結果顯示:區內構造強應變帶和糜棱巖化帶交替頻繁出現,脆—韌性剪切帶中強片理化及糜棱巖化、S-C組構、旋轉碎斑和不對稱褶皺等構造現象常見,EW向、NWW向構造發育;新識別出的構造形跡和新發現的一些金銅鉛鋅等礦點及礦化線索,與區域上絕大多數礦床、礦點分布實例及EW向、NWW向線性構造帶產出較一致,表明構造與成礦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EW向、NWW向為主的構造與多金屬礦床在時空和成因上有著密切的關系,昆侖河韌性剪切帶形成時代為中—晚志留世(432~423Ma),同區內新發現的二道溝白鎢礦、銅金山鎢錫礦的成礦時代較接近,認為該區域找礦潛力較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國地質調查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綜述、熱點跟蹤、技術方法等。于2014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