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語言作為社會文化發展史上的"語言文化化石",忠實地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俗事象的深入解讀能帶給讀者獨特的文化審美體驗。《呼蘭河傳》描寫了大量具有東北地區特色的民俗,以民俗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刻畫了故鄉農民"沉默的國民的靈魂"。本文通過"能指-所指"相關理論對《呼蘭河傳》中的民俗描寫進行語言解構與分析,以更好地挖掘民俗事象的文化價值,更深入地探析《呼蘭河傳》的深刻主題。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文教資料雜志, 半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文學語言學研究 、文化藝術研究 、哲學史學研究 、思想理論研究 、教育教學研究 、高教高職研究等。于1958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