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中后期以來,為了消除心學末流耽空蹈寂、任情恣肆的思想流弊,部分陽明后學通過論證本心“生生不容已”的自然發用,強調人之本性是道德理性與自然欲求的統一,主張立根于本心,通過即體即用的誠意工夫達致寂感合一的良知本體并依心體發用。在現實層面,部分陽明后學為了維護民眾的普遍性利益,限制統治者的私欲膨脹,將絜矩之道闡釋為協調統治者個人欲望與民眾社會性欲望的道德規范,賦予公私關系以新的內涵,進而發展了王陽明的親民思想。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天府新論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封二、封三_四川冷門絕學系列之五、儒學研究_“儒學視域中的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之四:諸葛亮、思想空間、中國視點、文化廣角等。于1985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