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水動力的變化,厚砂層內不同級次構型界面附近會發生巖性的變化,界面附近存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巖性復合體",從而影響厚層砂體內部的非均質性。砂質辮狀河構型疊置界面多樣,界面附近的巖性分布模式尤其復雜。通過對山西大同侏羅系云崗組經典砂質辮狀河露頭進行考察,劃分了8種構型要素類型及其內部巖石相組合模式,闡述了不同級次構型界面附近沉積模式控制下的巖性組合模式,并且定量統計了5級~3級界面附近巖性復合體的展布規模(長度、厚度)。分析不同級次界面附近巖性變化的成因機制,重塑了砂質辮狀河沉積過程。研究表明,5級界面為單期河道的邊界,界面附近為厚度較大、分布穩定的泛濫平原沉積。4級界面為單一心灘壩或河道充填的邊界,界面附近有分布較不穩定的三類沉積,一是壩側翼的側積披覆泥巖,二是壩底的含泥礫砂巖,三是廢棄河道泥巖。3級界面是心灘壩內部增生體的邊界,3級界面附近有厚度較薄、分布不穩定的四類沉積,一是增生體頂的粉砂質泥巖細粒沉積,也稱為落淤層,二是增生體底的薄層含泥礫砂巖,三是增生體頂的泥質沖溝沉積,四是增生體界面附近的鈣質膠結砂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石油科學通報雜志, 季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石油機械、石油工程、石油地質、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化學、產業觀點等。于2016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