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02年開始持續進行的黃河調水調沙,在2016年和2017年因黃河水沙總量明顯減少而中斷,2018年恢復調水調沙。為了解調水調沙中斷后河口地形演變特征和沉積物粒度變化特征、給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及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根據2015—2018年黃河口海域實測地形資料以及沉積物粒度資料,結合同期黃河利津水文站來水來沙情況,分析了2016—2017年調水調沙中斷后及2018年恢復調水調沙后河口地形和沉積物粒度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2015—2018年黃河口海域經歷了沖刷—微淤—顯著淤積的過程,這與黃河入海沙量的變化相一致;2017年入海沙量較少,研究區海域底質沉積物受到沖刷篩選,而2018年研究區海域受到大量黃河入海較細粒泥沙的補給,底質沉積物中值粒徑和平均粒徑變小,粒度表現為相對較細。為更好地監測黃河來水來沙對河口地形演變的影響,應對黃河口海域測驗范圍、時間、頻次等進行優化設計。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人民黃河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水文泥沙、防洪治河、水資源、水環境與水生態、水土保持、工程勘測設計、工程建設管理等等。于194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