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印度觀音道場信仰是隨著菩薩信仰的興起而興起的,并定型為補怛洛迦山信仰。這一信仰既涉及道場位置與形貌,也涉及觀音的身份與功能,更涉及信仰者的內心認同與宗教修行等很多要素,從而與海上絲綢之路、救苦救難信仰、大乘菩薩修行、神圣空間建構等初期大乘佛教的諸多問題聯系在一起。除了佛教經典的不斷塑造之外,中印古代不少僧人多次朝拜,使補怛洛迦山信仰實現了經典記述與實踐開展的雙層推進,逐漸在義理、靈驗、修行等方面完成其神圣空間的歷史建構,并對中國佛教的普陀山信仰產生深遠影響。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人文雜志, 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先秦文史新論、西周史研究、鄉村振興研究等。于1957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