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馬遷所述孔子"刪詩"說很可能出自《魯詩》。《史記》多采《魯詩》說;《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刪詩"說,緊接著述《魯詩》"四始"之義;《孔子世家》述孔子"刪詩"說前后矛盾,都顯示出孔子"刪詩"說與《魯詩》間的關聯。據魏源的說法,也有學者認為孔子"刪詩"說源于《魯詩》。司馬遷不僅認為孔子"刪詩",而且認為《詩經》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詩》則認為是國史安排的,但《魯詩》、《毛詩》的篇第絕大多數相同。由《儀禮》、《左傳》、《國語》記載的典禮用樂看,《詩經》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漢儒說孔子安排了《詩經》的篇次,是為了便于從倫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闡釋。同樣,說孔子"刪詩",也是為了增加《詩經》的神圣性。在《詩》的經化過程中,一方面是加強其與倫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聯系,另一方面是把其與圣人聯系起來。所以,到了漢代,儒生就認為《詩經》是孔子編選的,詩篇、詩次都包含著孔子關于治國理家的微言大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孔子研究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中華文化資源與國家治理、原典新詮、書評、現代新儒家、中西文化、禮學與禮制、儒學的現代性、青年論壇、海外儒學、中國哲學、會議綜述、家風家訓、學術爭鳴、社會科學視野下的儒家思想、儒士品格、宋明理學、文獻探微、圣裔研究、子學探微、當代儒學名家研究、儒學源流、地域儒學等。于1986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