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論》的邏輯與方法論規定是發生學。其指向于研究與言說"歷史",旨在弘揚與推進對歷史學發動"哥白尼革命"意蘊之經濟學建構道路,使范疇落實在批判原則之上,貫徹于歷史規定性之中。但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對這種道路和理論實踐行動進行了"逆轉",推行庸俗化的解釋學與非批判的科學主義主張,旨在相反將經濟學淪落為特殊門類的自然科學。其理論工作特征是:(1)進行世界——社會認識(預設)構圖;(2)全面玩弄解釋學語言實踐;(3)謀求自然科學主義(最高形式和規范是數學主義)規劃。由于存在種種問題,——就中國而言,主要集中在思維與語言工作體式出現"錯位"之上,馬克思之后的研究努力未能有效實現"反逆轉"。真正的出路即在于實現"重構政治經濟學"意蘊的經濟學建構。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歷史和實踐化的工作原則與主張,以免除中國經濟學研究(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中國化)重新鎖入"解釋學困境"危局之可能。首先,應繼續堅持歷史科學基礎上的實踐建構之路。其次,需要確實為此而防止研究中以"科學化"之名,行"去歷史化"理論實質之企圖。再次,應進而體會到"回到馬克思"的口號其實是偽的,因為與馬克思交會的真實性途徑乃是通過歷史和實踐,絕不是文本本身。最后,政治經濟學實踐之路歸根結底旨在沖破資產階級科學主義思維束縛之牢籠,而又始終能夠在于最終解除解釋學語言束縛之牢籠。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雜志, 年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國防建設、消費波動、消費與資產收益、國際金融。等。于2008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