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理科課程中“粒子”科學概念主要與化學課程相關,“粒子的存在”是“粒子”的首要核心概念,主要發展學生從微觀層面認識物質的性質、結構及2者之間關系的能力,明確物質是由粒子構成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離子等,且粒子的性質決定物質的性質。從“重要事實”“核心內容”和“主要觀念”3個方面自下而上對日本《新科學》教科書中“粒子的存在”相關內容的選擇進行分析,發現《新科學》教科書在內容選擇上具有注重“粒子模型”構建的層次性和觀念層面要求顯性化的特征。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化學教育雜志, 半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主編約稿、化學前沿、生活中的化學、化學與社會、知識介紹、專論、課程與教材研討、新課程天地、教學研究、教師教育、調查報告、信息技術與化學、實驗教學與教具研制、問題討論與思考、化學史與化學史教育、高考改革、復習指導、化學奧林匹克、國內外信息等等。于1980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