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海市南京西路為案例,使用移動互聯網“位置服務”定位數據,以街道上人群軌跡點密度表示人群活動強度,生成了街道活力量化測度指標。隨后選用空間滯后模型測算建成環境對街道活力影響的時間、空間特征,分別構建了五個分時段模型,測度功能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密度、交通和場地設計5組15個建成環境指標對街道活力的影響。研究發現各個建成環境指標對街道活力影響時空特征各不相同。其中,影響南京西路街道活力最顯著的指標是地鐵站出入口和沿街商業業態多樣性。在這兩個因素之外,規劃設計理論關注的外部空間設計、街段長度、人行道寬度、商業界面連續性等也具有較強的顯著性。街道兩側建筑功能混合、老建筑占比等會促進街道活力的觀點,在當前南京西路環境中并不成立。本研究可為存量規劃背景下南京西路以及類似高密度建成環境的商業街道更新設計提供理論支持和優化方向。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國際城市規劃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規劃研究、城市研究、實踐綜述、書評、專訪和資訊中心等。于197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