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t殺蟲最重要的2個環節是原毒素在昆蟲中腸的有效酶解和酶解后活性片段與中腸受體的特異性結合.在前期工作中已發現部分Bt毒素可被茶小綠葉蟬腸液有效酶解成相應活性片段.為進一步了解茶小綠葉蟬是否存在相應受體或受體是否能與毒素結合,從受體的角度展開研究.首先,分析前期獲得的茶小綠葉蟬轉錄組數據,發現該蟲存在大量ALP、APN和Cadherin潛在受體基因,篩選部分候選基因,通過RT-qPCR驗證表達量差異,結果顯示其與轉錄組數據一致;其次,通過表達分析數據中的FPKM值,篩選出這3類潛在受體基因中表達量高且在腸內外表達差異顯著的基因,有8個ALP、7個APN、8個Cadherin;再次,通過構建NJ進化樹對這23個候選基因種內同源性進行分析,為該蟲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理論基礎.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綜述、作物科學、植物保護、植物保護、林業科學、資源與環境、材料工程、計算機與信息等。于1953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