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10月,下湄公流域協作調查委員會(湄委會)成立,湄公河計劃正式啟動,直至1975年轉型。其間,湄公河計劃的區域合作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方面,在湄公河流域啟動和建成一大批水電站、排灌站、水文站、氣象站和試驗農場等重要設施,并在航道改進及經濟、社會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為湄公河流域的持續開發和治理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在行動和規范上逐步形成一系列頗具自身特色的實踐特性。前者主要包括規劃建設的整體性、合作領域的綜合性、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和互動層次的跨域性等;后者則主要形成了以湄委會為中心的制度架構和全體一致、共識性決策、共同參與等規范原則,并孕育了以共同目標意識、超越政治分歧的團結意識和合作精神為核心內涵的區域合作“湄公精神”。這些實踐特性及規范原則構成二戰后新生的區域合作“亞洲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后融入東南亞本地區域合作實踐進程。成為“東盟方式”的重要規范來源。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東南亞研究雜志, 雙月刊,本刊重視學術導向,堅持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創新性,刊載內容涉及的欄目:理論與方法探討、東南亞國別與地區、亞太政經觀察、華僑華人研究等。于1959年經新聞總署批準的正規刊物。